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人脸与声纹识别,既要叫好又要叫座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9-12-03 09:19:43   浏览:7093次  

导读:对着屏幕刷个脸就能办理新手机号、远程说出动态码就能转账支付……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一幕幕科幻大片般的情节正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最近,刷脸办卡服务在三大运营商的北京自有营业厅上线,原本20分钟的入网过程……...

人脸与声纹识别,既要叫好又要叫座

对着屏幕刷个脸就能办理新手机号、远程说出动态码就能转账支付……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一幕幕科幻大片般的情节正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最近,刷脸办卡服务在三大运营商的北京自有营业厅上线,原本20分钟的入网过程缩短至两分钟;靠声纹注册识别的科技项目也在银行领域得到推动,未来将在降低人工成本和便捷支付方面发挥作用。不过,在各行各业为这些高效与便捷狂欢时,新技术“滋生”出的新隐患也令公众感到担忧。我们最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场景:用户在为刷脸与声纹识别服务叫好之后,又要为这背后潜在的隐私风险买单。

风险从何而来?当用户每一次站在屏幕前刷脸,也等于将自己的肖像权拱手相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已经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带来的负面作用渐次呈现。三个月前,刷脸软件ZAO就因隐私问题引发了轩然大波。在用户向软件上传个人照片、“出演”知名影视剧桥段的同时,平台即默许已获得用户和影片原主人公的肖像授权,且有权“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地进行修改和编辑。一个多月前,在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一名乔装“黑客”的工作人员,也通过一张用户个人照片制作了3D脸模,轻易骗过了人脸识别系统活体检测的过程,周围参观者因亲眼所见而唏嘘不已。

因为对刷脸安全的质疑不断,搭载声纹识别技术的语音服务体系,受到了更多企业的青睐。有专家指出,声纹识别有诸多优势,比如声纹语料收集方式自然,不受光线或隐私等特定场景的约束,公众接受度更高;声纹识别可以随机改变朗读内容,即便曾在网上或其他地方留下语音信息,也不易被复制或盗用。不过,虽然在现有的技术手段下其准确率已超过90%,但仍然存在不准确的可能性,并不能得到百分百的信赖。

说到底,用户最害怕的是,自己的人脸信息被别人随意使用,生成奇葩照片,制作不雅视频;自己的声音频谱被别人留存改造,修改合成新的音频,说出成不合时宜的语句;自己的生物特征被不法分子滥用、倒卖甚至伪造,而后被他人登录自己的账号,进行与财物、隐私相关的犯罪行为。这倒让人想起这两项先进技术落地的“初衷”为了防范二维码等支付手段的安全风险,刷脸支付应用广泛;为了弥补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隐患,声纹识别技术得到推广。这些为了安全而来到我们身边的新技术,千万不要因为制造新的安全隐患而去。

到底如何防范生物特征识别带来的新安全隐患?首先,依靠这项新技术赋能用户体验的公司与平台方,都应当遵循技术的伦理边界,不做非法收集、修改或售卖用户个人隐私等伤害用户的行为。企业不能光想牟利推新,而应该在此之前先确认是否守好了安全的底线。同时,法律也应该早早设立条款,保护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的隐私安全问题。试想,如果我们已经身处一个视频造假与音频合成泛滥的时代,再通过法律惩戒过度攫取用户个人信息的不法分子,是否有些为时过晚?在支付安全方面,生物识别技术还应与数字密码、人工监控等其他安全手段相结合,通过技术手段填补技术漏洞。

在科技感满满的未来生活中,希望我们不要每看到一个图片和视频都质疑真假,每听到一段朗诵与歌声都心生疑云。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殷呈悦

监制:尹文胜

流程编辑:吴越


赞助本站

相关热词: 声纹识别 识别技术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