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博士第一次听说区块链的时候,是2013年。
那时候,他刚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去高通研发部做了一名研发工程师,负责5G方面的工作。每周五,研发部都有一个free thinking hour,聊一些各自认为疯狂的新技术。有一次,一位印度同事说:“嘿,你们该去看看一个叫比特币的东西。”他顺带着介绍了区块链技术,那时候的李崇觉得,很有趣,但仅此而已。
直到2017年,基于以太坊智能合约的区块链技术开始能做越来越多的事情,再加上各种数字货币价格的飙升,都让李崇想进一步了解,这个技术到底是泡沫,还是真的有价值。
这一研究不要紧,李崇慢慢发现,比特币和区块链虽然没有什么原创的技术,但它把现有的好多技术很好地整合在了一起,可以真正解决不少去中心化的问题。于是,在同事的说服下,他决心也去区块链世界闯一闯。
李崇参与的,是一个叫标准链的公链项目,作为首席架构师,他经历了融资的成功,也遇到过技术的瓶颈,在忙前忙后中,见证了区块链行业的潮起潮落。“最疯狂的时候,你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人,拿些根本是虚假的项目,都能圈到一大笔钱。很多融到钱的项目,都跑路了,拿到钱干项目的没几个。这让那些本想好好做项目的企业怎么想?”李崇也在反思,区块链到底是不是被资本推动收割韭菜的工具?
“一些项目根本就没有必要用区块链技术。比如有的酒店,想给所有房间卫生信息上链,意义在哪里?“李崇说,直到现在,还有很多打着“区块链”旗号去融资的人。不只是风投,他们还会去骗取政府补贴,到处薅羊毛。“经常有人给我打电话咨询一些项目,我听完介绍说这个项目没必要用区块链,对方却说那你帮我想想,我的项目怎么才能套上区块链。”
但慢慢的,李崇想通了,不少行业都有这样一个过程。经历过大喜,经历过大悲,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才是行业的希望。
新想法很快就来了。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李崇博士在上机器学习的课程时,发现学生们为了完成作业,需要去租用云服务器,但价格很贵,完成一个作业要花两三百美元。李崇就想,这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那么多台闲置的电脑,能不能把他们集合起来,利用那些闲置的算力呢?
想法迅速落地,李崇领导技术团队开发了Pekka项目,这是一个共享算力平台,致力于在标准链之上建立一个数以万计日活跃用户的共享算力的应用,可以实现用户将自身闲置的计算机共享到Pekka平台,而需要使用大算力的用户就可以以很低的价格租用这些闲置的计算机。同时,为最大化利用闲置算力,Pekka同时设计了数字货币的开采,目前Alpha版本已支持以太币的开采,未来升级版本也将支持更多加密货币的开采。这意味着,在Pekka平台出租计算机的用户在算力未被租用的情况下,还能保底获得基本挖矿收益。而世界各地用户租赁费用之间的结算,就需要结合标准链的区块链技术。
但李崇也承认,现在在区块链行业上马新项目,比过去要难太多了。“好的时候,资本一出手就把一个行业所有的公司都投了,行话叫‘买赛道’。”李崇笑着说,“但现在对区块链行业来说,融资不太容易了,甚至可以说很难。”
下一步,李崇和公司除了完善标准链,推广Pekka平台外,从商业角度考虑,他们还准备接一些企业合作项目来创收。目前,已经有几家上市公司来寻求合作,他们希望在奶制品、医药类的供应链环节采用标准链技术。
李崇表示,区块链技术有其自身的瓶颈,比如高并发问题,就是直到目前还无法解决的问题之一。“所以你在做一个项目前,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非要用区块链技术,我认为一些供应链就很适合采用区块链来解决信任问题。”他拿沃尔玛的供应链举例,利用IBM提供的区块链技术,沃尔玛可以迅速追溯供应链中发生的问题,但如果你采用中心化的技术,可能会产生信任问题,谁能保证负责管理数据的人不会因为利益纠葛篡改数据呢?
无论如何,不管是做公链这样的大项目,还是供应链这样的小项目,对于这些处于冬天的区块链企业而言,坚持,可能是度过寒冬期的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