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分析一下人脑运作模式
当我对你说“你好”时,你的耳朵接收声波,并通过鼓膜震动,分析声波,最后频率转换成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中。此时大脑就开始检索你以往的知识体系,从中找出“你好”的含义,你知道我是在对你打招呼。
但是当我对你说“扣恩里七哇”,你听见了,但是你无法给出回答,因为在大脑的知识体系里面,没有这个词的内容储备。
我们的眼睛也是一样,把你“看”到的东西,通过大脑检索知识储备,来得出结果。比如在你面前出现一个UFO,你就不知道那是什么了,你只知道那是一架奇怪的飞行器,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因为在你的大脑知识储备里面,不曾有这样的东西出现过。
我们的眼耳口鼻,甚至包括我们身体感觉到的温度湿度等等,都是“传感器”,传感器的意思,你就是传递感应到的器官。
一个人的大脑储备的知识越多,他所理解的东西也就会越多。增加知识储备,需要靠观察和学习。
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原理,也是这样。
通过云数据库,解决了知识储备,但如果碰到新的,没有储备这个内容,系统就会把这个信息存入数据库进行分析,归纳,以便下次使用这个信息,这也就是砖家所谓的神经网络。(小编搞不懂为何非要这么高大上的词语,因为跟神经没关系呀)
用摄像头来处理视觉,用喇叭来处理听觉,用光敏电子元件来处理光感,用超声波喇叭来负责感应空间距离……,这些所有的电子元件只负责一样,传感。
最后的电子信号,采用频率的方式传递,这一般经过震荡电路就可以处理。最后得出的震荡电流信号,用二级0和1来记录,然后送入CPU运算,并且匹配数据库中的,已经储存的声波数据,直到找到匹配的为止。(这里包含一些比对和校正算法)
CPU检索所用的数据库,储存了很多信息,至少比一个大学图书馆的所有图书的内容还多。
当你对机器人说“你好”,当系统检索到某个记录中有“你好”,就做一个锚点。它会检索很多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包含各种带有“你好”的场景资料,然后它会在这些锚点中,寻找一种当前系统算法认为最优的进行回复你。
也许是握手,那么CPU会告诉负责手臂的马达,要开始工作了。也许是微笑,那么CPU会通知面部马达开始工作了。也许是讲一个笑话,它会通知发声器工作了。
如今,因为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很差,所以检索数据库需要的时间会很长(所以你会看到现在制作的机器人,在回复的时候会出现停顿,它在运算)。
并且还有出错的可能性。所以机器人技术感觉不够成熟。但是这个技术如果再经过一个世纪呢?当计算机有足够的运算能力,可能就不是现在想象的这样了。
但,纵使机器人的运算速度够快,知识储备够多。但是它始终无法超过人脑。
因为它是人类的产物,是人类大脑思考的结果。就像我们人脑,永远也无法理解,是什么创造了我们人的大脑。
牛顿曾说过一个公式: 创造力=想象力 X 以往的知识
我们大脑跟机器的其中一个区别,就是我们人脑具备想象力。那想象力究竟是怎样运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