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清华大学李克强:自动驾驶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中国方案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9-07-29 07:51:25   浏览:10065次  

导读: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汽车工业也进入了我们称之为工业4.0时代,而这样一个时代他的典型代表、典型特色就是基于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人工智能技术,将传统的先进技术与汽车产业有机的结合,形成了称为汽车交通系统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这...

清华大学李克强:自动驾驶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中国方案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汽车工业也进入了我们称之为工业4.0时代,而这样一个时代他的典型代表、典型特色就是基于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人工智能技术,将传统的先进技术与汽车产业有机的结合,形成了称为汽车交通系统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这样一个技术将会给产业带来重大的变革。

在这样一个汽车工业4.0时代,我们已经有共识,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它体现在技术方面,我们说智能网联汽车是带动了AI信息通讯等高端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在产业层面,不仅仅是汽车产业,它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将会形成产业链重构以及价值链的不断扩展。应用层面,汽车不仅有传统的功能、运载的功能,成为移动的空间。在国际发达国家不仅通过国家战略的协同,通过各方面的推进,已经形成了智能汽车发展的先发优势,所以国际上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已经形成共识,也正在进行产业的竞争,其发展、现状有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国际上在加速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的政策法规,包括美国发布的自动驾驶的3.0版,包括欧洲以及发展的出行战略以及技术路线图,以及日本发布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技术指南,以及自动驾驶相关制度的大纲。从国际上的发展,从政府的层面我们可以知道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和法规,一方面是推进这样的产业快速发展,另外一方面也在规范这个产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技术的规范问题,使用的范围问题,以及开发整个过程对社会的影响问题。

第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在快速的迭代发展,包括刚才秘书长提到的,现在L1-L2初级的自动驾驶已经大规模的在量产,另外在高度的自动驾驶方面,在特定的场景下已经在发展,是目前产业的热点。另外自动驾驶是分级的,在高度的自动驾驶方面实际上是在一些特定的区域里面,特别的场景里面。这方面也在快速的发展,这个发展从技术的快速发展到应用的推进,包括提到的谷歌的Waymo,包括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等等。

这三大发展特点是产业协同创新的格局已经出现,大家知道智能网联汽车不仅仅是单项产业的问题,他有技术的交叉,有产业的协同,有技术和管理的协同,所以创新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大的趋势。

包括大的汽车企业联合研发,包括零部件企业的联合研发,另外在一些涉及到智能网联汽车的地方将会形成一些新的产业体系,新型的供应商体系,这样的一些发展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说在一些自动驾驶涉及到新的关键点,比如说地图等等这样的一些发展也有新的供应商体系出现。比如说日本在自动驾驶驱动下采取用于自动驾驶的动态技术地图的公司诞生。

另外一个特点,是新型的商业模式不断出现。包括提到的如何进行自动驾驶的产业化,如何对高度的自动驾驶产业化,首先可能会从一些特定的场景,包括特定的商业模式下进行,比如说出行配送服务等等这些方面。发展自动驾驶现在也是这样的产业竞争的热点。另外包括典型的场景,除了乘用车之外,商用车领域,矿山、港口、物流等等也需要通过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产业的发展。

在我们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当中,特别是产业化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挑战,跟国际上有相同之处,也有特殊的地方。

第一点我们认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相关标准以及法规亟待加强,在中国自动驾驶相关的标准属于政府的不同部门,有工信部、交通部等等。其他方面,包括公路法、保险法里面没有包括自动驾驶相关的内容,其他的法律法规方面,网络安全、《测绘法》等等也有一些与现在自动驾驶发展不适用的方面,亟待完善和改革。

第二个方面仍然是技术,我们说智能网联汽车是高新技术的载体,对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样的问题是技术亟待突破。在技术领域,首先我们的自动驾驶相关的产业链还不太完善,核心技术积累还需要加强,包括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等以及自动驾驶相关的传感器、底盘,包括汽车的人工智能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第三个方面,在自动驾驶的运用领域,在实际的系统产品集成领域,包括乘用车、商用车,尽管现在已经有长足的进步,也不断在有自动驾驶辅助驾驶产品的出现,但是在产品,系统集成方面,我们的自主能力还有待加强,技术还有待提升。

第四个方面,我们发展自动驾驶所面临这样的挑战,自动驾驶不仅仅是汽车产品的问题,它涉及到车、网、路、云一体化的问题,所以基础设施很重要。我们的交通基础设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还涉及到投资大、周期长的问题,还涉及到增加投入以后如何进行商业化运行的问题。

第五个方面,刚才提到中国发展自动驾驶所存在的商业模式还不太清晰,产业生态还不太健全,商业模式大家现在都在谈到的未来怎么做自动驾驶运营,怎么做出租车运营等方面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突破,包括产业生态链,比如说如何获取自动驾驶用的高精度的动态地图,以及刚才提到的一系列涉及到商业模式的问题,产业链的布局还存在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一个方面,国际上大家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性的问题,社会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接受还需要检验,包括一系列道路伦理的讨论,包括智能网联汽车可能出现的社会安全问题等等。

上面谈到了自动驾驶国际上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化推进过程中一些主要的挑战性的问题,下面我想介绍一下中国在推进智能网联产业化的过程当中面对这些问题的一些举措。

第一,我们在积极地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法规。智能网联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先进技术,它对社会的发展也带来重大的影响,所以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实际上引起了国家政府相关部门、政策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各个部门职能部门也正在联合推进探索新的机制,包括去年年底,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所召开的车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发展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有两大重要的成果。第一,跨各部委,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重要的示范区,未来的示范区雄安新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另外在跨部委几个全国的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进行协同。在国家的主管部门里面,实际上工信部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过程当中,从顶层设计到法律法规,到技术标准,以及到示范方面也已经有实质性的支持,包括他的行动计划,包括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的发布,包括我们的使用过程中通信频率频道的管理等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去年年初推出了中国智能汽车创新发展的战略的征求意见,根据这样一个意见稿,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应该由汽车创新发展的领导小组,应该建设国家的创新平台,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这样一个目标有清晰的定义,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也清晰地规定了我们应该实施六大战略任务,包括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生态体系、路网基础设施体系、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产品监管体系以及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和实施。

交通部作为汽车的运营管理单位非常积极地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在促进智能网联汽车的示范运行和推动产业化,包括示范基地的选择,积极的推广现在可产业化的、能够提升交通安全的驾驶辅助技术等等。

第二个方面,国家除了政府的相关部门非常积极的应对,产业届也在全力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包括整车企业,徐董事长实施的发展战略以及实践。

另外,我们的零部件企业也在积极地参与,这对中国的零部件企业是一个机会,智能网联汽车会有新形态的汽车零部件出现,所以在这个方面中国国内的零部件企业,包括传感器领域,计算平台底盘执行领域,自动驾驶开发领域,有一系列科技创新公司开放式的国际合作等等。另外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还有一大特点,新型通讯行业,包括BAT,重要的通讯企业都非常积极发挥他们的产业优势,积极与智能网联企业领域的合作,并且有一系列的行动,包括阿波罗这样的平台,阿里巴巴的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平台,包括腾讯操作系统。华为对自动驾驶的发展有清晰的定位,它定位将来做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的供应商,华为是非常有战略布局的,大家都知道会有一系列的云、移动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新零部件出现,这是华为的定位。

中国在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中,在技术推进和技术开发方面有一大特点,我们也在开放式的模式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包括一系列的主机厂,汽车主机厂和通信汽车的紧密合作。

另外我们也正在推进建设产业协同的创新平台,这也是中国在这方面的特点,包括刚才秘书长提到在国家部委,特别是在跨行业,汽车行业等共同的支持下,合并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盟,这样的联盟对形成行业公式、指导行业需求,促进技术研究和标准的制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这个联盟和行业的学会、协会推动方面,已经筹建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已经经过专家建设方案的论证,这样一个创新中心的定位是因为智能网联汽车未来的发展不是简单的一个单产业的问题,是一个跨产业问题,需要一些前瞻基础共性交叉的技术,需要采取协同的方式来进行推进。比如体系架构,场景库,标准,一些基础平台产品的开发,我们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创新平台来给予支撑,给予促进。

另外,中国在面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过程中,也在探索建设新型的产业生态,大家知道智能网联汽车和传统的汽车产业不一样,不是垂直型,是跨界型的。它需要新一代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所以要有“端管云”这样的协同,我们正在形成“端管云”产业体系。这样一个体系正在布局,正在形成。

在这样的新型产业生态里,刚才提到会有几大基础平台存在,是新一代的产品、新一代的零部件系统,所以对汽车产业链的变革也带来巨大影响,过去开发汽车的产业链模式,一级、二级供应商和主机厂,未来在智能网联时代会出现一些新的跨界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等等,特别会出现车和外界交互的数据共享技术,以及涉及到基础关键的技术,包括信息安全等等。新的技术发展趋势会在这个产业里面形成五大基础产业平台,包括车载计算基础平台、车载中基础平台等等。

新的叫做产品也好,部件也好,我们正在探索这样一个产业化的过程,称之为1.5级供应商新型模式,这种模式是需要跨界给传统汽车产品,给IT,给基础的信息做交互,再形成一个信息物理系统下技术平台的开发。

中国面对这样一个产业化挑战,另外一个特点是我们正在加快示范运行,具有国际上先行的优势。包括一系列科技创新公司紧密结合中国的产业特点,中国的特点,中国的需求,开发一系列在特定场景下交通的高度自动驾驶技术,以及在开展的示范运行,在去年年底在我们学会示范运行。在联盟,国家创新中心支持下,首次实现了V2X,我们称之为三跨互联,跨不同的通信模组,不同的终端以及不同汽车公司在上面进行V2X的运行,在国际上我们是率先实现。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在加快各地的汽车联网的示范。

刚才谈到针对中国在产业化过程当中面临的挑战问题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未来更好的解决这样的一些关键问题,更好的促进产业发展,我们提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还应该进一步形成发展战略共识,更加明确顶层设计。自动驾驶是高新技术的载体,所以在发展过程当中应该能够在各行各业形成整体发展共识,包括关键技术等方面的共识,完善顶层架构。

第二、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跟本地属性、地方属性、当地使用的环境非常相关的,跟过去的汽车产品不一样,过去的汽车产品直接从国外开发回来,到中国做简单的修整就可以了,智能网联跟过去产品形态不一样,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未来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当中,推出适应中国本地属性、本地需求的,我们称之为中国方案的智能网联。

中国方案的智能网联汽车概括起来是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符合自动驾驶适应的基础设施的要求,知道中国的道路交通状况,中国的通信信息基础设施跟国外是完全不一样的,包括标准不一样,所以未来不管是国外的汽车公司,还是本土的汽车公司,在开发智能网联汽车的时候应该适应本地属性,这是国际通用的做法。

另外,未来中国强调智能网联汽车具有V2X的功能、联网的功能,一旦联网以后,系统的运行到系统的管理需要有联网运营,联网运营自然就会有中国的联网运营标准,基于中国的地理状况不一样,中国的本地化条件不一样,中国的运营标准不一样,所以未来发生改变,所以需要新的体系架构,所以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是开放的,不管是国际的汽车公司,将来他们技术升级的时候,会跟过去相比更加重视中国的需求,凡是在这个范围内使用的,都称之为中国方案的智能网联汽车。

第三、我们认为应该构建智能网联汽车自主技术创新体系,重视和掌握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加强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研发,能够避免核心技术的短缺。如果开发新的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有一系列的技术需要突破,大家可以同台竞争来加强,包括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和价值链,我们需要重视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核心技术体系,发挥传统OEM的特长,建立创新体系。

刚才提到由于智能网联汽车具有本地属性,我们称之为中国方案,未来这样一个技术变革、新的产品,不仅新产品构型,包括开发体系、产业链生态体系同样会发生改变,所以针对未来新技术变革的产品,由产品所带来的产业链的变革,需要构建适应这样一个方案的产业链,包括推进核心零部件,整车模式,商业模式,市场范围,我们希望能够打造、加快产业链的布局,打造产业链的聚集区。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希望能够推进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下一步,需要做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完善智能网联的通信环境,包括如何做到路面信息化的升级与智能设施建设的双同步,以及连接后的相关大数据的平台,当然大数据的平台不仅仅是管理平台,包括服务、运营平台。

另外,由于智能网联汽车新的技术出现,新的产品形态的出现,它当然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作为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当然是需要强调信息安全以及交通运营安全。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认为在国家支持下,中国已经有很多这样的测试示范基地,但是作为智能网联汽车一个新的产品形态、产业形态,还需要加强推进,特别是希望做到统筹推进,虽然地域不一样,实验评价方法可能不一样,但是我们希望未来的测试评价的标准的体系是一样的,是能够既有统一的体系,又有针对不同区域的测试示范应用以及促进产业推广。

总之,我们认为在未来将智能汽车移动出行,与社会服务的要素融合,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建立生态,为智能时代蓄积战略资源,能够真正意义上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从而达到智能网联汽车共享和谐、绿色环保、互联高效、智能安全的目标。


赞助本站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