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达芬奇”来自美国,在国内已有87套,手术量已经达到11.5万例,在全球已经有5000套,手术量已经达到600万例。“去年一年,全球的手术量突破100万例,其中,国内达到3.26万例。”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 者丨郑青亭 大连报道
编 辑丨张涵
视频来源 / 21视频(剪辑 王博)
图片来源 / 图虫(资料图)
“若您的外科医生是个机器人?”这是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科技展示区的一个标语。在这个标语下,一套叫做“达芬奇”的手术机器人系统正在工作人员的远程操控下切剪一朵玫瑰花的花瓣。
展台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道,“达芬奇”由三个部分组成主刀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和视频成像系统。“达芬奇”安装在医院手术室,通过医生操控主刀医生控制台对病人完成手术。
“达芬奇”有三大核心优势:
一是给主刀医生看到的是三维高清、放大十倍的视野;
二是手术器械具有腕关节,具有7个自由度,就像人手一样灵活;
三是主刀医生在操作时,他的动作是精准同步到机械臂上,没有一丝一毫延时,并主动过滤人手不自觉的颤抖。
站台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达芬奇”机器人主要用于做微创手术,涵盖胸外科、心脏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泌尿外科、妇科、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小儿外科,应用最广泛的是泌尿科。
据了解,要想使用“达芬奇”,外科大夫们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在国内,一共有两个培训中心,一个在北京301医院,另一个在上海长海医院。
“达芬奇”来自美国,在国内已有87套,手术量已经达到11.5万例,在全球已经有5000套,手术量已经达到600万例。“去年一年,全球的手术量突破100万例,其中,国内达到3.26万例。”
该负责人称,他们公司主要负责“达芬奇”在中国的销售和技术服务。据他介绍,一套“达芬奇”的售价为350万美元。
据了解,现在每10例手术中就有1例是在机器人的帮助下完成。这一比例预计在未来5年内翻上一番。如今的外科手术机器人依然由人类外科医生负责控制,但随着人工智能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广泛应用,未来可自控的外科手术机器人即将被普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