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产业论坛现常 钱晨菲摄
中新网杭州6月15日电(汪恩民 钱晨菲)在城市大脑的“指挥”下,杭州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近5分钟;在主城区,大脑日均时间报警准确率达92%;大田种植、畜牧业养殖,农业机器人身影屡见不鲜……在15日举办的“人工智能+”产业论坛上,人工智能展现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丰富形态与多种应用。
作为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一,论坛还吸引了来自政产学研界600余位嘉宾,围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主题,共同感受数字活力,共襄智慧发展动力。
见证人工智能崛起
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686亿元。《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区域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数》显示,浙江省智能产业区域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数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广东,基本覆盖了从核心技术及产业、智能终端制造、行业智能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丰富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人工智能+”产业论坛现常 钱晨菲 摄
在人工智能小镇,浙大-阿里前沿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智能诊疗设备制造业创新、百度(杭州)创新中心等17个平台及3513个创新项目落户。其中,阿里巴巴、新华三、吉利等企业,正在推动人工智能在指挥交通、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能感知、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截至2018年9月,杭州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居全球第12位。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陶国胜表示,浙江具备扎实的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研究基础,集聚了一批人工智能重点骨干企业与落地应用和创新平台。浙江将进一步强力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并不断优化相关配套政策,不断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
高校赋能人工智能
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上,一家家极富创新基因的年轻公司,为大走廊的重要创新之镇紫金众创小镇发展注入了发展的活力。在入驻小镇核心启动区块的企业中,80%以上为浙江大学师生和校友企业,其中信息科技类占57%。
“浙江大学是杭州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下一步,杭州市将继续加强与名校的合作,发挥名校的人才优势、项目优势,和杭州、余杭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张振丰说。
据了解,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人工智能研究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2019年,浙江大学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显示,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数量居全球第三。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宏建表示,面向未来,浙江大学将更注重发挥人工智能领域优质创新资源的溢出效应,不断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农业、智慧医疗、智能金融、智能司法、智慧教育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近年来,浙江大学产业积极在校地、校企、校友之间形成资本黏合和互惠交流,撬动了各类社会资本200多亿元,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和推动校内创新网络与校友联系网络、社会服务网络、国际创新网络的连接互动方面发挥了更灵活高效的作用。
“浙大控股将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和学校学科、人才优势,联合校友企业、基金,结盟社会各界,共同打造良好创新生态。”浙大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爱平说。
人工智能助推产业升级
目前,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深入应用,在医疗行业应用快速发展,在零售行业应用多点开花,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潜力逐步深入。与会的嘉宾分别就研究领域,展示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2017年至2021年期间,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应用年复合增长率为22.68%。中国在自动驾驶农机、植保无人机、挤奶机器人等方面已经形成较好的产业化局面,一个黄瓜采摘机器人,仅需10秒就能完成定位、切割、收获。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我们要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集成应用入手,把已有的人工智能的技术跟我们的特点进行融合起来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说。
“我们想让金融智能更有温度。”蚂蚁金融服务集团副总裁漆远说。截至2015年,蚂蚁金服的自助率为60%,智能客服有效地解决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同时保障和提升用户体验。目前,蚂蚁金服的智能客服已经拓展到各大平台,超过5000多家企业客户均在使用相关技术。
此外,让人工智能辅助监测运动健康状况、实现医疗可视问答,也都成为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攻关方向。
“人工智能具有‘领头雁’效应。企业大数据智能的应用、跨媒体智能的应用、穿戴式的跨媒体感知技术等都将是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表示,“在人工智能产业化过程中,技术开发与商业模式研究同样重要,这样人工智能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