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出品 | 公众号 QbitAI
新鲜合体的跑男,跑去了杭州的垃圾处理常带着口罩,也不能避免恶臭扑面而来,渗入肺腑。
有阿姨笑着说,来一个礼拜就好了。
是啊,如果不是每天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大概也很难适应。
厨余垃圾里,发现了雨伞和菜刀
除了气味,还有锋利的垃圾如菜刀、如玻璃,有害的垃圾如重金属、如油漆,都可能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这样艰辛的工作,有机器人来分担就好了。
MAX-AI便是一只垃圾分拣机器人,迅速判断哪是塑料瓶、哪是易拉罐、哪是纸,把它们送到该去的地方:
和从前那些大块头不一样,5月刚刚发布的新版本,小到可以进入分拣室,进入狭窄的走道,可以和人类工作在一起。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它是第一只专职负责垃圾分拣的协作机器人。
不怕恶臭,不会生病,不用休息。
人类的好朋友
新生的机器人,代号叫MAX-AI AQC-C。
安静的时候,它长这样:
左边,是个识别工具,架在传送带上。所有经过的物体,都要被它犀利的眼神计算机视觉算法瞬间看清材质。
右边,就是机器人本人。刚刚得出的识别结果,立刻便转化成它的动作。吸起垃圾、瞄准目的地、发射:
传送带跑起来分秒必争,两条机械手臂也不示弱。
重点是,只要有条传送带搬运垃圾,机器人就可以工作了。它对场地没有特殊的要求,各种狭窄的空间都不排斥,也不需要为它去改造其他设备的结构。
如果是一条拥挤的传送带,上面的垃圾眼花缭乱,人类也可以和机器人并肩战斗:充气机械臂柔软细腻,是为了人类的安全定制的。
机智的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就算四周成了垃圾桶,目标变小,机器人也能命中,不会把铝管扔进盛塑料瓶的桶,也不会扔到外面去。
一呼一吸之间,每个动作都毫不费力。不由得相信,它就是为了分拣而生。
然而,这看似与生俱来的天分,也不是一天成就的。
看机器人的代号 (MAX-AI AQC-C) ,也想象得到,它曾经有过不少的先辈了。
整个MAX-AI家族,都来自一间名叫BHS(Bulk Handling System) 的垃圾处理公司,总部在俄勒冈州的尤金。
那里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给了机器人修炼技能的养分。
垃圾从入厂到出厂的每个环节,都是团队熟悉的日常。比如,分拣除了靠视觉,还有用密度来判别材质的NIHOT空气分离系统 (Air Separation System) 。
当然,MAX-AI一族向来拥有强大的视觉基因,快速扫过也看得清。
家族里的大前辈MAX-AI AQC,已经在2017离开家,去宾夕法尼亚州的垃圾回收公司Penn Waste工作了。
它主要负责二次分拣,比如从已经筛过一次的“塑料瓶”当中,把乱入的塑料袋、易拉罐扔出去。
前辈在宾州上班
只是,那时的机器人很高很壮,很难和人类协作,工厂也需要为了它而改造流水线。
与工程师的身材对比一下,就知道它有多大:
来到2019年,它的后辈依然火眼金睛,依然拥有轻快的操作;但已经不那么咄咄逼人,变得娇小又柔软。堪称人类的好朋友。
一人顶24人
走出美国,看看外面的世界。就会发现这个家族并不孤单。
2013年,来自芬兰的ZenRobotics,孕育了世界上第一台垃圾分拣机器人,叫ZRR。
那时,受到机器人支配的主要是建筑废料。
“单单是欧盟,每年就会产生9亿吨建筑垃圾。把体积换算成汽车,可以绕地球45圈。”
2016年,日本垃圾处理公司Shitara Kousan引进了两台ZenRobotics的ZRR2机器人。他们说,两只机器人四只手臂,24小时不停转,每天处理2000吨垃圾,相当于48人的工作量。
回到我国,生活垃圾才是更严酷的挑战。分类不足,导致许多垃圾得不到更恰当的处理,只得以填埋收常
在跑男的大本营杭州,不到12年已有超过1700万吨垃圾被填埋,占满了原本预计24年才能用完的空间。以现在的速度,每三到四年就能填满一个西湖。
除此之外,有工作人员在处理“其他垃圾”的时候,被喷溅的化学品灼伤,留下印记。而化学品,本是属于“有害垃圾”的类别。
如果真的能把环卫垃圾交给分拣机器人,工作人员的压力可能减轻不少,受到伤害的机会也一并减少;同时,垃圾还能得到更妥善的处理,减轻填埋的压力。
2017年,航天一院用深度学习开发了国内第一台环卫垃圾分拣机器人,准确率超过96%。只是还不知道,它能不能适应传送带上堆满的垃圾。
不过,在机器人能帮上人类之前,完善城市里的垃圾分类设施,也完善人们的分类意识,可能才是更重要的。
比如,一种分法是可回收/不可回收,另一种是把可回收物再细分成铝罐/胶樽/废纸等等。
第二种分类,不论是为了强化居民的意识,还是为了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或许都是更加科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