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类工业发展史,迄今只有我国还完整保有联合国划分的全部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工业分类。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小到火柴,大到火箭,中国全能制造。
然而,“大”不意味着“强”。很多核心的、高端的、精密的制造能力我国还不具备,还要追,还要赶,还要弯道超车。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地强调实体经济、制造产业对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明确地指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都在以实际行动落实总书记的最高指示:从超级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轨道交通,到世界首台煤矿斜井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我国首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以及国产C919大型客机和港珠澳大桥,无不是散发着“湘”味的中国“智”造。可以说,“智能制造”已成为新时代湖南创新发展的最主要特征。
即将于2018年11月28日-30日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召开的“2018中国(长沙)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正是对新时代湖南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经验的一次阶段性总结;也是对如何更为深广地戮力中国“智”造的一次系统性思考;更是不忘初心,坚定总书记所说的“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信念的一次“再出发”。
智能化才是全球化
“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
智能化无疑是最有可能引爆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那个“奇点”,发展智能制造已然成为各国政府的“集体有意识行为”。譬如,美国的“再工业化”计划,从重振制造业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抢占世界高端制造业的战略跳板,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明确;再如,德国著名的“工业 4.0 ”计划,则是一项全新的制造业提升计划,其模式是由分布式、组合式的工业制造单元模块,通过工业网络宽带、多功能感知器件,组建多组合、智能化的工业制造系统;还有近邻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计划,即是为适应产业变革需求和维持其“机器人大国”地位而提出,核心目标是让日本成为“世界机器人创新基地”、“世界第一的机器人应用国家”,以及“迈向世界领先的机器人新时代”。
同样,我国对智能化这一全球化趋势,也进行了呼应和应对,明确了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相对而言,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力并不占据时间优势,但也应该乐观地看到,当下我国跟世界一流智能制造大国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接下来,如何扬长避短,加速智能制造产业良性健康发展将成为关键。
全球化买不来智能化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增强‘四个自信’,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方针指引。总结经验教训,每当我们脱离这一方针指引的时候,就发展不好,壮大得慢(比如汽车产业);每当我们遵守这一方针指引的时候,就发展得好,壮大得快(比如高铁产业)。发展智能制造,无疑也应坚定遵守这一方针指引,就如总书记所说,“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创造更多竞争优势。”
那么,究竟该如何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即表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近年来通过不断完善智能制造顶层设计,以试点示范、标准体系建设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为抓手,系统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加快发展动能转换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协同推进机制,把智能制造作为经济、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的主要结合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吸引资源、要素集聚,营造有利于智能制造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是强化基础能力,抓紧制定一批行业智能转型急需的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加强工业互联网和信息安全能力建设,鼓励“产学研用金”多方协同,围绕智能装备与工业软件等开展联合创新突破短板,构建完善生态体系。
三是强化应用推广,鼓励先行先试企业,形成细分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面向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服务,加快打造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降低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的技术门槛和成本,加快推动产业智能转型。
四是强化国际合作,依托现有双边、多边对话机制,加强战略对接、技术交流,广泛开展重点领域合作,积极推进标准体系架构、标准路线图制定和国际标准互认等工作。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拓展智能制造发展新空间。
湖南本地化的智能化
智能制造是新时代湖南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尤其在十九大后,湖南抓住长株潭及衡阳地区作为《中国制造2025》发展示范区的机遇,把智能制造作为新形势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目标。
“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非常明确的要求,就是我们的经济要从高速度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湖南是一个中部省份,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制造业还是有相当的基矗总书记提出的‘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这个时机已经成熟。”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说。
高速度要转向高质量,制造大省要变成“智”造强剩自此,三湘大地涌现出一批“智能车间”、“黑灯工厂”。目前,全省已认定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25家、示范车间20个,市级示范企业上百家。其中,三一集团、红太阳光电、威胜集团等9家湘企,成为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传统产业的“智”造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加加酱油的发酵食品数字化工厂、梦洁的家纺智能工厂、同丰粮油的全自动化稻谷收储及加工处理系统……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智能化转型不断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变“湖南制造”为“湖南智造”,越来越多的企业产品向“数控一代”、“智能一代”发展。如,中联重科今年推出的4.0系列产品,实现“自诊断、自调整、自适应”;其中一款4.0汽车起重机,综合起重能力提升,节油达20%,精准吊装能力更强,不仅受到国内客户青睐,还成功征战海外市场,参与沙特等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地将湖南的中国“智”造,变成了世界的中国“智”造。
即将于2018年11月28-30日在湖南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召开的“2018中国(长沙)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将见证湖南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雄心和努力:一系列关于智能制造的技术论坛,包括智能制造融合创新主题峰会、湖南省智能制造推进大会、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主题论坛、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主题论坛、工业创新与智能制造主题论坛等;大会还将邀请伟创力高级副总裁吴劲松、SAP中国副总裁兼首席数字官彭俊松、用友高级副总裁王建、研华科技工业物联网中国区总经理蔡奇男、富士通副总裁汪波、友达光电总经理郭振明等企业代表为湖南及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整体发展建言献策。
同时,包括中国通用、航天科工、航天科技、楚天科技、伟创力、三一集团、中车集团、中南智能、远大科技等行业领先制造企业也将携重量级产品与解决方案参展,此外,大会现场还将举办“智能制造新装备、新技术、新产品发布会”,发布一系列最新产品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