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全国高校涌现“人工智能热”,高校纷纷设立人工智能学院,省内也有部分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在人才培养上,“人工智能+”的师资主要是其他相近专业的师资转化而来,具体的课程设置也需要与行业的具体实践相关。
山科大、齐鲁工大,新增人工智能专业
开设人工智能学院如今已在高校中形成一股热潮。据了解,在2018年认定的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布局建设了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
仅在今年5月,就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所高校的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据不完全统计,此前已有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学院或相关专业。
从省内来说,今年4月,山东科技大学成立“山东科技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作为校企合作招生。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今年新设“人工智能+”特色班,并于今年开始招生。此前,青岛大学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按照计算机大类招生。
“人工智能之所以热门,一方面是由于计算力的提高,有了技术支撑;另外就是行业巨大的需求推动。”山东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博士舒明雷介绍,人工智能是一个比较接近应用层面的领域,智能制造、机器视觉、大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机器翻译、文本分析与文本理解、无人驾驶、无人超市、人脸识别、刷脸支付等等领域,人工智能应用越来越广,未来非常值得期待。
依靠相近专业转化,师资完全可以胜任
目前,“人工智能+”人才在世界范围内的缺口都很大。据《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专题研究报告》显示,未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将出现更多的产业级和消费级应用产品。“人工智能+”有望成为新业态,但人才储备则将成为制约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只是高校与科研机构,包括谷歌、微软、Facebook、阿里巴巴、腾讯等顶尖互联网行业,也急需大量的人工智能类人才。”舒明雷介绍。
从已经开设“人工智能+”学院或者专业的学校来看,师资主要是其他相近专业师资转化而来。“人工智能的远大前景需要高校与科研机构加紧培养相关人才,因此,其他临近专业师资的转化是主要的师资来源。”舒名雷说。
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人工智能研究院为例,现有的师资力量可以保证“人工智能+”专业的成功开设。据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务处处长马万勇介绍,根据“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扣除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外,还有大约60学分左右的专业课程,以目前人工智能研究院、计算中心、信息学院、理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已有的研究基础,完全可以胜任。
行业应用是关键,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院校,但在具体操作层面,部分院校除了师资力量短缺外,在课程设置、教学规划上,仍有不少难题有待解决,需要学校有一定程度的积累。
人工智能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必须根据未来科技发展趋势设计课程体系。“人工智能不能独立存在,一定要和其他专业融合发展。数学、计算机是人工智能的内核。”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介绍。专家建议,高校在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首先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放到课堂和教材中,另外,要和企业紧密合作,和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生更需要实践,并且要密切配合国家政策,瞄准国家战略。
“人工智能+后面的‘+’,对应着不同的行业应用,都有每一个不同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必须要结合应用课。”舒明雷说。
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为例,人才培养与行业相结合。依托山东省科学院的科研背景,从大二开始,将学生分至相关课题组进入实验室,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对于目前的人工智能学院设置,不少专家呼吁要沉着冷静。专家分析,一流的人工智能学院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在该领域内具备源头创新能力和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难题能力的人才,需要建立适应人工智能学科自身的特点的新课程体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郭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