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 题:披着“伪创新”外衣的圈钱游戏——“山寨币”传销骗局调查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向定杰、吴振东、薛天、吴文诩
9月初,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要求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立即停止。10月底,国内最后两家比特币交易平台关停。但“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这场充满风险的游戏并未就此退烧,不少投机者在比特币参数基础上做出修改,“发明”出各种“山寨币”,通过拉人头方式制造传销骗局。
这类行为往往披着“金融创新”外衣,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涉及金额大,相关部门亟须提高识别打击能力,采取更有效的监管举措。
上百种“山寨币”充斥网络新型传销呈抬头趋势
随着比特币价格一路走高,国产虚拟货币也变得日趋活跃。北京某金融机构高管蔡磊说,一些“山寨币”对外宣称:自己不在监管部门的处理范围内,主流虚拟货币已衰落,而自己的虚拟币迎来了发展机遇。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赵守国认为,比特币等主流虚拟货币交易所的关停,给不少“山寨币”带来可乘之机。记者发现,在QQ等社交软件上输入“币”字,发现了大量以“玩客币”“雷达币”等命名的群。在论坛贴吧中,“以特币”“红贝壳币”“HBB环保币”等虚拟币五花八门,一些币友不断晒出翻倍的截图,并进行推广:“零投入零风险,只涨不跌,变现容易。”“推荐人可获得‘领导’奖励。”“一个人推广5个人,捡600元,乞丐都可以干。”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认为,“山寨币”并不是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更不是法定意义上的主权货币,但其复制起来相当容易且成本低廉,因此大量涌现。
“山寨币”涉嫌传销的情况正在全国多地出现。据统计,截至9月,全国公安机关共立案侦办传销犯罪案件5900多起,涉案金额近300亿元。其中,以各种“虚拟货币”为名实施的传销犯罪比例不校今年各地公安机关依法查处了“五行币”“维卡币”“亚欧币”“钛克币”等一批重大案件,涉及币种107个。
多种忽悠套路短时间制造“吸钱黑洞”
从各地查处的案件情况来看,此类传销依然采用拉人头、发展下线的传统模式,不过借助虚拟货币、区块链等新概念进行包装,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不少投资人被骗却不自知。
——鼓吹“高返点、高收益”愿景。“亏了大钱!”谈及今年买入的那4枚“五行币”及随后卖力邀约亲朋的行为,湖南省郴州市的杨女士悔恨不已,一切只因她相信了“投资5000元‘五进五出’操作后可变成400万元”。
郴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长廖劲松介绍,这类传销在群众参与初期往往给予返利诱惑,制造盈利假象,引诱更多人员加入并继续发展下线。最终该案涉及金额92亿余元。
——交易系统多部署在海外。今年6月,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通过巡查发现,涉嫌传销的“山寨币”交易系统多部署在海外,很难彻底监管。
9月,湖南省株洲县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涉案金额达16亿余元的特大“维卡币”网络传销案。经法院审理查明,该传销组织系境外向中国境内推广虚拟货币的组织,其传销网站及营销模式由保加利亚人建立,服务器则设立在丹麦哥本哈根。
——捏造背景打造门面增加迷惑性。一年时间,发展会员4.7万余人,涉及金额40.6亿元。在海口市警方破获的“亚欧币”网络传销案中,涉事公司声称有国资背景,犯罪嫌疑人刘某更是宣称自己是虚拟货币领域的专家。经调查发现,这些“高大上”的标签其实均为捏造。另外,涉事公司还在多个城市豪华酒店召开推介会和论坛,给投资者“洗脑”。
联合监管应尽早介入真空地带亟待细则补齐
虚拟货币传销骗局突破了传统地域空间的限制,如不及时查处,将危害群众的财产安全。
在西安市8月查处的“钛克币”传销案中,涉事公司在短短5个月内,非法获利8000余万元。涉事公司在高端商业楼办公,因在某酒店举办区域表彰会,声势浩大,被群众怀疑有传销嫌疑而被举报。但在此之前,并没有受骗人员报案,相关监管部门也不掌握信息。
警方表示,利用“山寨币”从事网络传销是传销的一大新变种,迫切需要工商、公安、金融等部门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和联动打击机制,把犯罪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防止其裂变式增长。
海口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副支队长任健说,“山寨币”传销用电脑和手机就可以操作,犯罪嫌疑人分散在各地,案件收网时需同时到案,否则就会出现销毁证据的可能,因此打击这种犯罪亟须加强各部门联动。
“建立完善统一的虚拟货币监管体系势在必行。”黄震建议,应对备案管理、许可准入、反洗钱职责和流程、用户实名、大额交易限额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还要建立向社会公众发布虚拟货币交易潜在风险提示的常态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