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进入月宫一号的第二乘员组在国旗下宣誓,他们将在月宫一号内生活工作200天。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即将进入月宫一号的第二乘员组与老师告别。
月宫一号第一乘员组成员在舱内与外界通话。
在首批志愿者进入“月宫一号”实验舱60天后,昨天上午,第二批志愿者进去“月宫一号”实验舱,接替首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为期200天的舱内实验。如果成功,就将创造人类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密闭生存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
昨日早上9点多,第二乘员组成员刘光辉、伊志豪、褚正佩、王伟在国旗下宣誓后进入“月宫一号” 实验舱,与第一组进行约10小时的工作交接。在此时间段内,系统为8名乘员同时提供生命保障,检验了短时间内抗高负冲击的能力。第二乘员组将连续密闭生活200天。这将打破密闭空间生物系统实验人员独立生活时间的世界纪录。接着,第一乘员组再度接棒,生活105天,至明年5月,完成为期365天的“月宫365”实验。
换班仪式上,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介绍,自5月10日第一乘员组4人入舱开始密闭实验以来,进展顺利。四人的各项生理指标均被准确记录,舱内各项设备运转正常,大豆、油莎豆、小麦、芋头等作物长势良好。同时,研究团队还对志愿者长期在幽闭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记录和研究。
据刘红介绍,“月宫一号”即“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地基实验装置”。目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该技术,这项研究针对保障中国载人月球基地建设及实施载人火星探测等航天计划开展,将保障航天员长期在太空中生存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月宫365’实验如果能很好地完成密闭空间中的各项实验,能让我们在解决地外环境中生存时间和资源保障问题上迈出一大步,对人类载人深空探索事业将提供很好的支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说。
2014年1月-5月,3名志愿者曾在“月宫一号”中进行了105天密闭试验。刘红介绍,此前在这类系统中驻留生存时间最长的纪录由俄罗斯保持,为180天。“月宫365”实验顺利完成后,将成为人类在再生生物保障系统中密闭生存时间最长的一次实验。
■ 焦点
1
“关窗期”试验最具挑战
据刘红介绍,第二阶段实验将重点考察三方面内容。首先,不同于第一乘员组“三女一男”的组合,第二乘员组由“两女两男”组成。根据前期的测试和实验设计,第二乘员组的代谢将高于第一乘员组,实验将研究在不同代谢水平的乘组变换时系统的稳定性,验证和发展系统长期运行调控技术。
昨天10个小时换班过程中,共有8名志愿者同时在舱内。刘红说,这种超高负荷可以考验系统平衡能力,验证系统调控技术是否可行。
其次,200天密闭生活将严重挑战人的耐受度,实验团队将系统研究长期密闭系统中人的心理变化规律、心理变化和肠道微生物变化规律的关联,以及不同种类的植物对人的情绪调控作用等。
此外,在第二阶段试验中,实验室还将选取一段时间关闭窗户,让志愿者处在恒温、失去自然光节律的环境中。在“不见天日”的环境中,人的生物钟将产生变化,实验团队将据此研究自然光节律对人的情绪影响。
刘红说,“关窗期”将是本阶段试验中最具有挑战的部分。
2
舱内种植作物为主要食物
“月宫一号”由1个综合舱和2个植物舱组成,总面积160平方米,总体积500立方米。“月宫一号”中一共培育着34种粮食、蔬菜等作物,它们是志愿者们主要的食物来源。
“我们的主食是小麦,还有土豆、大豆、辣椒、茄子、西红柿等等,进舱前带进了一些鸡肉和猪肉,饮食结构非常合理。”昨天上午,出舱前的“月宫365”实验第一乘员组舰长刘慧通过舱内电话告诉记者。
刘慧介绍,舱内作物的产量非常高,所有作物都已经可以采摘食用。除了一日三餐,他们每天下午4点还可以享用下午茶。
刘红告诉记者,此次试验培育的作物比2014年第一期试验多了13种,充分考虑到志愿者的均衡饮食。
3
寻求机会开展太空搭载试验
刘红透露,“月宫365”实验完成后,将会寻求机会开展太空搭载试验。
“我们在地球上已经进行了大量试验,但太空中还有重力、电磁尝辐射等问题,它们对生物系统和生物之间的关系都有影响。”刘红说,未来科研团队将设计两个“迷你系统”,一个借助相关航天器进入太空,另一个放在地面,通过对比两者运行中产生的差距,矫正地面大系统的参数和模型。
未来10-15年,通过一系列搭载试验,刘红认为,科研团队有望弄清再生生物保障系统的一系列问题,在这一领域取得明显进展。
■ 现场
“60天生活忙碌而充实”
“谢谢大家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参加我们的参观仪式。回顾60天的生活,是非常忙碌的,也是充实的。”
昨天上午,刘慧隔着玻璃与舱外通电话,她所在的植物舱笼罩在红色的灯光下。科研团队人员介绍,红色是植物光合作用主要需要的颜色,因此使用红色灯光,可以在保证植物生长前提下,最大限度节省能源。
刘慧向记者介绍,他们每天的主要时间用来做各类试验,以及写文章、看材料。工作之余,也有些娱乐活动,比如健身、骑动感单车、比赛扔飞镖。
当刘慧和小伙伴们晚上熄灯睡觉的时候,科研团队还有人在监控室值班。记者在监控室看到,监控屏幕上有至少50项数据,包括各个舱室的温湿度、压力、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一旦数据超过警戒线就会启动报警,研制团队和志愿者将通过相关措施进行调节。
昨天下午,舰长刘慧与其他3名志愿者走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室,顺利完成“月宫365”实验第一阶段任务。据悉,出舱后,第一乘员组成员将进行为期3天的医学观察。
新京报见习记者 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