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明
传说,在未来人的史书里,将会记载道,我们这些古代人的超市,是有收银台的;有一天,收银台会成为古代历史文物。
大概你会想到,因为未来超市都是无人值守。最近无人店突然站上了风口,一周内拿到了两笔共计超过一亿的融资。
36氪获得消息,说蚂蚁金服正在研究无人超市的技术。这两天,听说阿里有个无人商店内测,那里有一道“支付门”,只要拿着货进了那道门,你就来到了一个钱包被掏空的世界。
为了体验未来人是如何剁手的,我经历了连续两趟航班被取消,并且多次抢不到高铁票的挫败,终于在今天早上坐了六个小时的高铁,来到了未来人的世纪 ,体验了一下无人超市的支付体验。
看起来普通的店与奇特的门
这家无人值守商店的名字叫“淘宝会员店”(英文名Taocafe,也就是淘咖啡),在造物节主会场外略微寂寞地站着,从外观看起来跟普通纪念品商店没什么区别。
造物节现场的无人店侧面
公测无人商店正面
不过走进去你会发现,它的出口和入口有点特别哦。入口配备了两台扫码机,第一次入店之前,你需要用淘宝扫二维码,出现相关协议,通过之后,就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二维码。让闸门扫码机扫码之后,相当于告诉商店的系统,你来啦。
无人商店入口
进去之后似乎也没什么特别,氪星读者可以根据下方扭曲全景图,再结合上面正常的图,脑补一下。整个商店占地200平方米,最里面是个小吧台,两边和中间有些有货架,中间还有三张带大屏幕的桌子。细心点可以看到,天花板大概有7个监控摄像头(右边四个左边三个)。
淘咖啡全景图
这个店的特别在于,没有收银台。听蚂蚁金服介绍,看到想要的货,拿起来(甚至还可以放包里),就可以立刻走了。出口是两个隧道一般的门,只要穿过了这条隧道,你的支付宝就会自动扣钱——就是这么不知不觉地剁手了。看看自己的淘宝,你已经消费了;看看自己的支付宝,你已经被扣费了。
无人商店的出口——支付门
店里和支付门里究竟有什么玄机?
据了解,阿里无人店背后的物联网支付技术,是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的研发工程师研发的。这是一个专注于VR、IoT、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研发的团队,去年底蚂蚁金服发布的全球首个落地应用的VR支付技术,就出自这个实验室。因此,我们采访了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高级技术专家曾晓东,了解背后的技术。
曾晓东表示,在识别人和商品上,蚂蚁金服混合使用了计算机视觉和传感器感应,再叠加了一些非配合生物识别技术(“非配合”的意思是在用户无感知的状况下就能完成身份核实),以降低误判率。因为这些技术好些正在申请专利,所以暂时还不方便说得太细。
虽然技术人员没有太详细透露,但也提到视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结合,还有用户在店内的整个行为和轨迹都会被捕捉,整个线下的购物流程就被数字化了,客人逛超市最喜欢走哪条路线,哪个货架客流最密集,哪个货架客人停留的时间最长,客流曲线和销售曲线是高度重叠还是有明显反差……商家还可以根据相关数据调整库存和店内的商品摆设。
从现场的观察来看,压力传感器应该是部署在货架上,当有人拿起货物,就会检测到;刚刚上面提到天花板的七个摄像头,应该就是捕捉用户轨迹的眼睛。
货架1
货架2
不过,光靠这个当然还不够,我们在线下购物,经常会有把货拿到收银台,想想以后还是回头是岸,又放下了,所以出口那个“支付门”是个关键,这个隧道会对你和你卖的商品做最后确认,并完成支付。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个隧道,看看它有什么玄机?
首先,进入支付隧道之前,看到门上有个传感器,结合上面的视频看(压低帽檐就不让你进隧道),估计是负责确认你是谁的,识别不出来不让进。因此,要进这家店,你的淘宝必须绑定了支付宝,作为大陆居民做了实名认证,只能本人购物。 自动代扣上限每人每天5000元。
进入“支付”隧道
进去之后第一道门会关上,把你锁在里面,柱子上有各种传感器。
支付隧道内部
然后它开始识别商品,注意屏幕上的提示哦。
正在识别商品
识别完毕之后,屏幕上就会出现下面这幅让你痛并快乐着的画面,然后你就被放出来了……再一看支付宝与淘宝,剁手已经完毕了。现场有其他媒体的小伙伴尝试过,放进背包里,有时候也可识别到。
准备支付
没错,聪明如你,肯定还想问?不仅是店里,支付门里,还有商品,商品究竟被加上了什么?为什么放进书包里也能识别?如果单纯依靠视觉和压力传感器,不可能放进包里也能识别,相信机器还没有聪明到靠视觉判断我放进了包里……
嗯,口风严实的专家还是不愿意告诉我……于是我在现场找了一下,究竟每个商品有什么共同点,发现每个商品都会有一个造物节小标签。
熊笨熊书包与钉在上面的造物节小标签
从现场体验的情况来看,蚂蚁的工程师们是叠加用了RFID方案,这是一款成熟且廉价的解决方案,在一些图书馆和线下商店的磁扣中,也用到了类似的技术;零售巨头沃尔玛也运用了类似技术,去提升供应链的管理效率。
淘咖啡支付解决方案的缺点
大家看视频里的极端情况,似乎每一次都很顺利,其实似乎并不是这样哦,现场还是有一些 “支付失败”的案例(也就是你莫名其妙把货偷出来了)。
比如,很多宝宝因为是第一次体验,一边进去都一边举着手机拍照,不知道是手机干扰了传感器、还是手机遮住了人脸,一些以这个打开方式进去的宝宝都木有支付成功。
至于把货放进包里,有识别成功的案例,也有不成功的案例。还有小伙伴买了两份一样的贴纸,结果只识别出来了一份。
蚂蚁金服方面介绍,确实RFID标签本身有无法攻克的技术,比如无法识别玻璃等特殊材质商品,标签如果被紧紧捏住会识别不到,从而影响识别的精准度。此外,如果要在每件商品都贴上RFID,还不仅仅是标签本身成本的问题,还需要供应链的高度配合和全盘改造,现实难度比较大。
因此,蚂蚁金服表示,接下来还会在计算机视觉算法上继续深入下去,以提高客流密集场所的识别准确率。在业内,这被公认为是未来的主流方向。
从亚马逊公布的视频看,Amazon Go使用的就是大量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国内的无人便利店快猫和TakeGo也是。不过,在人数较多的场所、客流密集的货架前识别人,这对计算机视觉来说,也是个难题,目前还不成熟。此外,在识别那些被客人拿起又被放在别处的商品,纯计算机视觉也很难做到不出错。
从蚂蚁金服的角度来说,它们想做的是无人店背后的物联网支付方案,并把这个方案开放赋能给线下实体店。这就需要尽可能降低改造成本,保留线下店原有的布局,才更有利于大规模推广和复制。
在淘咖啡里,除了在店里布置有一些摄像头和视觉传感器外,主要的硬件改造基本集中在“支付门”。这个门直接放在实体店的出口,不需要大规模改造店内布局。
不过,现场公测的体验也告诉我们,这套方案目前也还不完美。
今天“公测”所遇到的一些情况,比如拿着手机、摄像机进支付门,都是蚂蚁金服在内测的时候没有想到的状况。其实对于一个第一次用未来科技的古代人来说,这样的举动其实还是很自然的吧。而且, “支付门”也还不能解决多人同时进入的情况。
拍着照进支付门的小伙伴
整个体验下来,其实进去和出来的体验并不是很流畅,进门的时候识别二维码,需要把手机放在比较适中的距离上,放太近也不行。
进门扫码的体验也不够快
出门的时候,系统要等滑动门完全关闭后才能完成自动划扣,而滑动门的关闭时间是有行业标准规定的,所以客人是需要在门里停留几秒左右才能出去,“即拿即走”的用户体验还不够好。
除了技术还没完全成熟,技术成本昂贵也是无人店技术未能商用的原因。Amazon Go的方案,估计一个茶叶蛋估计要卖100美元才能回本,蚂蚁的方案也需要对供应链做整体改造。
目前也有已经落地的无人便利店案例,比如国内的缤果盒子和国外的罗森便利店,但其实两者都还有收银台,需要客人放到特定区域识别,而且前者同一时间只能一个人逛。这些便利店都没有用到计算机视觉技术,整个体验还不够“take and go(拿完即走)”。
Anyway,无人店技术有待解决的情况还有很多,看来尔等这些古代人,离没有收银台的未来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