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健
3月初,亚马逊旗下云计算服务AWS出现S3存储故障长达4个小时,导致依赖AWS服务的Airbnb、图片社交Pinterest、协同应用Slack等一大批互联网服务商瞪眼干着急,刚上市的Snapchat也因此受到影响。随后,微软云服务Azure也出现宕机。国内厂商青云也在前两天发生了数据中心电力故障。
“黑天鹅”事件一次次席卷云计算公司,会让客户信心下降,进而让行业倒退?并没有。
与其他互联网技术相比,云计算已经算是一个很精密的机器,一层又一层的容灾备份防患于未然,但这不代表它可以达到100%的稳定性。
现在国内流行一个概念叫“3A公司”(AWS、Azure、Alicloud),代表该领域的全球最强者。事实上,这三家并没处在同一个量级上,AWS收入规模2016年超过122亿美元,利润有31亿美元。相比阿里云在2016年的收入是8.3亿美元,基本上是15倍的关系。之前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报告甚至测算,亚马逊的计算能力相当于其他14家竞争对手的总和。
从阿里云两年前启动国际化布局,到2015年二季度阿里财报首次披露云计算营收,再到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2015年下半年称在四年内赶超AWS,像三级火箭一样将两家公司的比较热度冲上了天。
在美国市场,阿里云虽然已在东、西部组建了两个数据中心,但客户大多以大拿科技等中国出海创业公司为主。AWS在北美市场的主要竞争者目前还不是阿里云,而是微软、IBM和谷歌。
同样在中国市场,很多人忽视了一个“AWS中国”,即AWS在中国监管要求下找到的中国区运营代理商——创业板公司光环新网。由于AWS进入中国较晚,再加上中国政府对数据留存的政策限制,导致AWS在中国的营收只有阿里云的零头。
可见,在前景最被看好的中美云计算市场,双方目前在对方地盘均无明显威胁。在营收数字背后比拼的首要维度是针对第三方市场的开拓能力,而亚太和欧洲将最有可能成为双方未来的主战常AWS在这两个区域具有先发优势,但阿里云在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中东等地的开拓速度很快。
相比之下,阿里云在海外小心谨慎,在德国与沃达丰合作,在日本与软银合作,在迪拜与Meraas合作,都是交由熟悉市场的当地企业运营;亚马逊表现得更强势,大多是自己建设数据中心。这两种模式孰优孰劣,至少三年才能见分晓。
第二个比较维度来自产品矩阵与价格。目前,AWS拥有超过1500种产品和2100余种第三方模块,在全球16个地理区域内运营着42个可用区。这个产品矩阵超过任何一家竞争者。产品线的丰富度是拓展不同市场的基础之一,而产品背后往往与价格挂钩。
阿里云2015年实施了17次降价,AWS产品的整体价格目前高于阿里云,但降价趋势上双方保持一致。降价的最直接目的是大鱼挤走小虾,同时让等体量的竞争对手陷入被动。
随着营收的增长,很多人好奇阿里云的盈亏平衡点是否将很快到来。但无论对阿里云还是已经盈利的AWS,盈利只是策略问题,而非能力问题。阿里云眼下要的是市场,绝非利润,因此其盈亏平衡未必会在接下来的这个季度到来。
此外,降价背后考验着双方与Intel、AMD等上游厂商的合作紧密度,是否能提前拿到未上市的硬件产品去扩充自己的云。根据摩尔定律,时间优势意味着更低的成本空间。
第三个比拼点将放在更长远的生态竞争上。云计算领域未来也可能出现这种生态模式,AWS、阿里云提供IaaS层服务外,还在各自云市场(相当于store)上提供来自第三方或自己的SaaS软件产品,作为平台向第三方分成。
AWS构建云生态的一个优势是,全球前20名软件公司基本来自欧美国家。而中国IT行业断档式的发展导致其在过去20年缺席了软件层的舞台,一直扮演国外软件外包代理商角色,云生态中SaaS层的丰富度是一个相对短板。
最后仍要回到数字上。阿里云让AWS感到潜在威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阿里云已经连续7个季度超过100%的收入增速,这个速度至少是AWS的2~3倍。未来一个着眼点在于这种“阿里云速度”能保持多久?2016年四个季度阿里云的同比增速分别是175%、156%、130%、115%,呈现递减趋势。这背后考验阿里云对大客户(政府、大型国企等)的吸引力以及拓展新行业客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