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蝶马
图 | 由智投云数据库整理制作
在微信诞生的第七个年头,已然有了「抖动」整个移动互联网圈的能力。一时间,所有的公号开始出动,分析小程序里里外外的可能性以及最新搭上小程序「快车」应用们的可能性。
除了行动派,互联网江湖几大派别纷纷前来围观,归纳下态度大致以下三类:
第一种:观望派;
第二种:吐槽派,认为小程序全是鸡肋,只有「阉割版」app,小程序没有那么好用,没有颠覆性的意义;
第三种:小程序「神魔论」,高举小程序代替一切的大旗,砸碎所有app,有图有真相;
有人戏称是3年后的手机屏幕,支付宝呢?
客观来说小程序的出现给线上线下的结合带来一种可能,二维码只能通过线下扫描的方式,意味着仅仅在需要使用的场景下,小程序才会出现。
下面这张图的数据来源于智投云对全网公开数据的实时监测,截止于2017年1月10日14时30分,共收录已上线的微信小程序共326个,涉及16个行业。
点击图片可以看高清原图
就上图信息来看,生活服务、文化娱乐、金融、旅游出行,四大领域总计开发了172个小程序,占到总体比例的52.8%。
生活服务、文化娱乐、旅游出行这类拥抱小程序不难理解,使用频次高但对app本身粘性要求不高,偏重工具属性,符合小程序「用完即走」的理念。只要在需要的时候出现,解决了特点场景下的某类需求即可,本身不用太重。
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一些低频次应用号,对于这些应用号的接入,在降低推广及获客成本的同时,通过微信获得新用户也是合情合理。
至于金融行业出现的32例小程序应用,倒是有些出人意料。因为金融领域对数据以及用户信息的要求都很高,而小程序这种「单一维度」的「快枪手」似乎很难让用户放心,毕竟动则几百甚至上千的获客成本也不是闹着玩的。不过深入查看那些金融领域的「小程序」,你会发现还是那些计算、外汇兑换这类工具型的居多。
从最后的附表中你也会发现几乎不见大玩家的身影,巨头大玩家没必要凑这个热闹:重要且高频的应用也不需要接入小程序,因为用户经常打开,而且交互频次高,对体验要求很高,比如直播、视频。
此刻上线的小程序,对不少初创型企业来说会是一次不错的契机。他们可以考虑通过小程序来试探MVP产品,因为微信拥有天然的传播能力和获客能力,而原生应用除了开发比较复杂外,推广成本极高,获客成本极高,这些都阻碍了MVP的产品探索。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程序能让中国初创的互联网公司减少试错成本,提升成功概率。
APP之殇,怎么「活下来」?
到2017年,App市场达到了一种饱和的临界点,甚至剑走偏锋出现了不少「鸡肋」产品。而小程序的出现,对工具类的App造成了致命性挫伤,简单的时钟、汇率换算、在线翻译、记账类将会被大量取代。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的主基调是基于人口红利的用户拓展大战,下半场要么去新市场比如海外或者乡村求增长;要么去挖掘存量用户的价值。
而不沉淀社交关系也不沉淀订阅或粉丝关系的小程序更像连接线下服务的线上入口,冲击最大的会是那些纯工具性应用App和部分低频应用App。
相比之下,社交类和内容类App受小程序的影响最校内容精品化似乎成了「出口」,但不是每个App都适合被转向「内容化」。有些App为了存活而「强行加戏」只能是万丈深渊,要逃出被取代,获取用户时间,还是要找新路。所以不妨把小程序作为跳板,吸引用户下载完整版App,优良的用户体验导流下载量,从「死路」走出「活路」。
公众订阅号的生存处境就更难了,因为空间几乎被占领得填满了。个人也仗着订阅号的低门槛去分一杯羹,在线上,我们已经很难把用户装进一个「专属的场景」里,因为面对屏幕时,用户有太多选择。
下图为本次收录的最新上线的小程序附表,按行业分布罗列如下:
教育、医疗、家政、二手买卖、汽车后市尝时间效率、家装,这些用户一年用个一两次之后就再也想不起来的,本就不应该用一个原生引用的方式让用户下载,他们在小程序上线后第一时间接入,也是顺理成章的。
点击图片可以看高清原图
张小龙说微信希望用户用完即走,但不论是公众平台的推出,还是小程序的发布,以及将小视频升级到长视频,无一不是通过内容化巧妙占据用户更多时间。
也许小程序可以局部扭转走火入魔,泛滥到头的移动端商店模式。而至于它能否超越移动手机终端,化解第一步移动互联网狂潮之后的行业窘境,一切还是未可知。
微信作为一个流量集中的超级入口,所有人都在观望to C模式何时会暴发,此刻小程序的出现,像是个「先遣战士」,提前吹响了最后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