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的美丽愿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车企和科技公司加入其中,各种与自动驾驶相关的新技术、合作计划和测试项目频频上头条。尽管前景一片大好,但对于吃瓜群众来说却没有什么实感,小编忽然想起美国财经科技网站的一份深度报告,曾预测2020年将有一千万辆自动驾驶汽车,然而2017年转眼就要到来了,自动驾驶汽车离大规模量产似乎仍有不小距离。那么,实现量产有哪些困难呢?
资料图/图 来源网络
技术瓶颈
目前大部分的自动驾驶,都离不开传感器、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在复杂的驾驶场景里如何识别交通标志、车辆行人和红绿灯等,是最基本的问题。现在很多车企都进行了道路测试,不过很多都是在较封闭单一的道路上。让机器像人那样具备应对各种场景的能力,仍有不小难度。
今年最负面的新闻莫过于特斯拉的致死事故,一辆ModelS以自动驾驶模式在高速上行驶,结果撞向一辆横穿的白色卡车,事故的原因是在晴朗的天气里,ModelS的摄像头错把卡车的白色车厢当成天空,以至于没有启动刹车。这就反映了传感器的精度仍有待加强,目前驾驶员需要将注意力放在路面上。
伦理算法
虽说自动驾驶系统在侦测到前方障碍物时,会进行减速刹车,然而现实中你会面临更极端的选择,比如说几个行人忽然冲出马路,在来不及刹车的情况下,你是选择撞人还是撞向一边的车辆?从系统的算法策略来看,就是“优先车内乘员安全”与“伤亡率最小化”的抉择。
老人与小孩,行人与司机,让机器去学会衡量生命价值的大小,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残酷?但如果想广泛普及自动驾驶,“优先车内乘员安全”算法会更符合人的天性,毕竟不是每个人都甘愿献身去保护别人。
基础设施
构建一个城市交通网络,除了汽车还有配套的基础设施。车企为了抢先布局,在技术发展上不遗余力,但问题是技术有了,基础设施建设跟上了吗?在不久的未来,自动驾驶汽车的传感器会更加精确,然而斑驳不清的车道线、道路标志和交通灯,会让这些努力付诸东流。从目前来看,即使是美国也有65%的公路需要重新修整。
当自动驾驶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我们的道路设计包括路宽、护栏、减速带等将发生巨大改变,为了实现自动泊车功能,也要设计专门的停车场和配套的收费系统。
地图精度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传感器获得实时路况,但这并不足够,因为碰到雨雪极端天气时,交通标志变得模糊,传感器的精度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还需要一张高精度的地图,在现有地图的基础上,将车流量,道路数据和交通标志等具体信息一一采集。目前的商用地图已经做到米级精度,但要实现自动驾驶则需要厘米精度,尽可能地还原现实。
制作高精度的地图需要高昂的成本,为了收购诺基亚的Here地图,宝马、奥迪和戴姆勒三大汽车公司就花费了28亿欧元的巨额。如何降低地图的更新维护成本,是车企头疼的问题。德尔福/Mobileye、谷歌、福特都希望采用众包地图的方式,让车辆代替航拍仪和卫星,但这种方式需要足够的用户基数。
法律法规
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前提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比如人们最关心的责任问题,当机器代替人去驾驶,尤其是那些优先保护车内乘客的汽车,在出现事故时该如何界定责任?特斯拉总裁马斯克曾表示,未来人类驾车将是违法行为,换言之就是机器比人类更加可信。
买家意愿
车企推出的自动驾驶概念车,让人心生向往,摆脱烦琐的通勤驾驶,躺在车里安心听歌、阅读、看电影,释放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这份期待成为车企发展自动驾驶的源动力。然而在初级阶段,很多人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特斯拉事故中那位看《哈利波特》的驾驶者就是前车之鉴。
美国汽车协会曾经做过民意调查,有61%的受访者希望下一辆新车拥有至少一项半自动驾驶功能,但同时75%的受访者害怕乘坐自动驾驶汽车。小编认为,未来短短三年恐怕难以打消人们的疑虑,尤其是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老一辈车主,2020年自动驾驶会迎来爆发,但要实现千万之众恐怕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