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通过整合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采访真人而制作虚拟视像,可全天候、全方位回答全球受众的提问,成为世界上首家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新闻采访实务的媒体,实现了多媒体新闻报道的重大突破。
代号为“红字”的研发项目是由中国日报亚太分社多媒体部制作。项目主创人员麦克 拉觉近日在彭博通讯社香港总部举办的多媒体研讨会上应邀做了演示,受到来自海内外的主流媒体编辑记者的高度赞赏。
这款根据真人制作的虚拟视像,可以即时回答全球受众的提问,这在世界新闻史上还是首例,不仅是媒体在新技术运用的突破,同时也在新闻报道层面实现三方面的创新:其一,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视频,受众可与新闻人物直接互动,摈弃了传统媒体记者根据自己的感观、经验去过滤或植入采访对象的做法;其二,通过人工智能,强化了受众的个人体验,更容易培养受众与受访对象的忠诚度和用户黏度;其三,这项突破给未来的新闻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比如焦点新闻人物、娱乐巨星、政坛元老以及历史人物等,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采访记录,形成口述视频对话,即使在主人公离世以后,亦可继续与受众互动回答问题。
这次视像新闻主角是尼泊尔的一位名叫布米卡的变性者,一个在南亚备受争议的新闻人物。尼泊尔的“第三性”运动使该国成为亚洲地区第一个承认变性人士合法权益的国家,该国的护照相应出现了“第三性”性别的选项。布米卡是该国第一位以“第三性”性别身份护照出国的变性人士。
两个月前,中国日报记者麦克远赴尼泊尔,持续对布米卡进行了20多天的密集视频采访,并输入到节目中,然后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谷歌的语音识别技术、IBM的沃森人工智能技术、脸谱的反应架构技术、亚马逊的匿名函数功能等多项技术完成后期制作。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布米卡虽然是虚拟视像,但却像真人一样,有足够的思维能力,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回答观众提出的所有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新闻产品的多元开发和竞争更为激烈。美国《华盛顿邮报》认为,在不远的未来,机器人不仅能够抢去大部分白领的饭碗,包括记者和编辑,还将囊括普利策新闻奖。前不久,谷歌开发的阿法狗令人类围棋高手“集体臣服”的事件广为人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英国《金融时报》已经出现美女记者与一位名叫爱玛的机器人写手同台竞争了。2016巴西里约奥运,中美媒体的机器人记者首次同台亮相。北京大学和今日头条开发的写稿机器,结合了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视觉图像处理等技术,平均每天撰写30-40条稿件,冠绝人类写手。报导速度最快为2秒,几乎与电视直播同时发布稿件。
机器人是否会抢了媒体人的饭碗,还有待观察。但写稿程序的广泛应用,肯定是对媒体人力资源的解放和补充,使记者和编辑可以集中精力从事新闻事件的解读和分析。据麦克表示,这款新闻实验产品虽然已经上线,但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布米卡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可能会婉拒或直接说不能作答。
中国日报作为国家英文媒体,一直努力推动报网融合,鼓励采编人员不断创新内容,跟进技术潮流,力争在媒体大转型的浪潮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此次人工智能视频采访是首开先河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