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凌晨,微信公众平台对200个服务号发送了“微信小程序”的测试邀请。此举被视为在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之后,微信推出的新一种公众号类型——“应用号”,不过官方将其称呼为“微信小程序”。微信方面表示,应用号目前只是测试阶段,未来此类“小程序”的主体比较广泛,不管是个人、政府、企业、媒体,抑或是其他组织开发者,均可以申请注册和使用“小程序”。“小程序”发布后,在业内掀起了较大的反响,各界对此观点不一,有人认为“小程序”将成为APP行业的筛选标准,还有的观点认为“APP将死”。可以说“微信小程序”在APP业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整个行业或即将迎来洗牌,影响甚至可能会波及到手机厂商的硬件配置。”
“小程序”引APP行业震动
微信小程序究竟是什么?为何会在业内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简而言之,微信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用户通过扫一扫或者搜一搜的方式即可使用相关应用的功能。因为没有下载安装的过程,所以使用的应用是不会占据手机内存的,完全不必担心手机内存不够的尴尬问题。
其实早在今年的1月11日,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在某公开场合就曾经对微信“小程序”做过预告,当时叫作应用号。在当时的预告当中,张小龙提到了关于“小程序”的几个重点。首先就是目前的手机APP市场的问题,很多创业公司在成本的压迫下,在公司APP和公众号之间选择了公众号,因为成本低,推广容易;其次,微信现有的服务号并没有达到其团队预期的效果;再次随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繁,每次更换手机都要重复安装使用APP,然后重复登录,对于一些记住密码的行为,有时候会想不起账号密码,令人十分苦恼,最后他也强调了微信应该是为用户提供便利的,而并非浪费用户的时间。由以上观点可以预测“微信小程序”和微信众多公众号属于相同类型的产品,而且具有成本低廉、容易推广的特点。“微信程序号”不受设备的限制,不占用空间和内存,使得这个产品更加高效、更加便捷。
此次微信“小程序”内测邀请号发放后立马刷爆了APP行业和硬件领域的业内人士社交圈,在某交易平台上,一个微信小程序的内测账号已经炒到了300万元。而相关的测试视频也相继放出,在视频中“小程序”和微信现有的“朋友圈”功能十分相像,位于“发现”板块中,点开之后可以看到各种程序,点击进入之后几乎和正常APP一模一样,而所有的程序均集中在一个端口,看起来不仅方便而且几乎不占据手机内存。
“小程序”前路任重而道远
通过视频演示和产品介绍可以看到,“小程序”几乎拥有和正常APP一样的功能性,而且不需要安装和下载,不占据内存。对于传统的需要下载安装的单一类型APP而言,“小程序”的冲击力不言而喻。不仅如此,如果“小程序”一旦普及,影响的就不会仅仅是APP行业的生态环境,由于其不需要下载安装的属性,一直竞争激烈的手机硬件配置行业势必也要受到影响。很有可能未来的手机内存不需要一直扩大,不需要清理内存了。
虽然表面上“小程序”拥有众多优良的属性基因,然而与业内的震动相比,对“小程序”的实际应用方面,相关的研究学者依旧处于观望状态。有观点认为:微信“小程序”确实会对APP行业造成影响,但是并没有那么夸张。目前来看,微信“小程序”包含的都是工具类的APP应用,对于专业化、垂直领域的APP应用,“小程序”功能性还远达不到,对其影响微乎其微。除此之外,虽然微信的用户数量非常庞大,用户也十分活跃,但是和整个APP领域的用户规模和用户活跃度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不太可能瞬间改变整个APP市场的格局,颠覆整个行业。
另外,APP的使用属性是“有需则用”,也就是说用户有需要的时候,找到相应的APP打开并使用。但是几乎所有的微信公众号都具有推广的属性,会推送给用户信息,就这两点属性而言,微信“小程序”既想要APP的“有需则用”又想要在微信平台上“繁衍生息”,难免会有些水土不服。
以目前得到测试号的内部人士消息来看,“小程序”的引流效果并不好。在传统的APP上,都会有专门的展示位提供展示,而微信缺少展示位,很难让用户把常用的“小程序”都展示出来。不仅如此,针对“小程序”的外界推广,导流效果也并不理想。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单独的APP可以精准受众,通过细分方式进行推广,而微信“小程序”是一种聚合性的集合产品,在推广过程中很难让消费者深刻理解自身产品。由此看来,虽然和APP开发相比,微信“小程序”的开发成本确实降低了不少,不管对于创业企业还是个人而言,都能够用做一个微信公众号的钱来完成一个APP的功能,然而在后续推广上面来看,不管是成本还是创意,则需要更大的消耗。
“小程序”引APP行业内洗牌?
2016年至4月份,我国市场中的移动应用累积数量已经达到了671万款。虽然市场内存在数量众多的APP,但是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入口则相对分散,且平台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信息不共享,不互通,造成了当前市场中出现了多个规模巨大的信息孤岛。而且移动APP市场中,抄袭山寨应用比比皆是,侵权行为横行,造成了用户的体验感下降。根据数据显示,以Android平台的用户为例,平均每台Android手机安装95款应用程序,每天使用的应用仅有35款,其余60款则为“长尾应用”——平时很少用到,某些时刻又需要它,所以一般情况下用户也不会卸载这些APP。然而手机存储容量的限制和用户精力的有限又决定了用户不可能大规模安装这些小众需求的APP。就微信“小程序”的属性而言,针对这一问题看似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根据腾讯发布的《2015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微信已经覆盖了90%的手机,截止到2015年第一个季度,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万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如此大的用户规模和活跃度,单从数据上来看,微信“小程序”的前景无限看好,加上APP市场现有的问题,“小程序”确实有可能引起行业内的洗牌。不过“小程序”自身的推广问题依旧是一大难关。
类似于微信“小程序”的产品其实早有先例,早在2014年9月,百度就在世界大会上发布了直达号的相关内容,其属性和微信“小程序”十分类似。百度希望借助直达号在人和服务之间搭建起一个桥梁,让商户和用户能够大规模连接并直接沟通。然而两年过去了,直达号除了发布时一鸣惊人之外,到现在已经几近消失。2014年,H5集中爆发,早在乔布斯时代H5的未来前景就被看好,甚至一度有观点认为H5会取代APP成为智能手机新的应用系统,然而同样两年过去了,H5和APP却依然处于岁月安好、互不打扰的状态。可以说微信“小程序”势必会对APP市场造成影响和冲击,但是冲击影响力有多大,能否颠覆整个行业,将APP市场彻底洗牌,现在探讨还为时过早。
文/马思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