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特斯拉车祸后 中国无人驾驶市场还能做到最大吗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6-08-08 09:41:28   浏览:14895次  

导读:2016年5月7日,特斯拉公司Model S无人驾驶汽车发生车祸并造成驾驶员死亡,成为自动驾驶超过2.08亿公里以来首例致命车祸。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已开始对2.5万辆Model S 系列车展开初步调查,特斯拉也表示,自动驾驶技术仍处于发展之中,驾驶者需保持警...

特斯拉车祸后 中国无人驾驶市场还能做到最大吗

2016年5月7日,特斯拉公司ModelS无人驾驶汽车发生车祸并造成驾驶员死亡,成为自动驾驶超过2.08亿公里以来首例致命车祸。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已开始对2.5万辆ModelS系列车展开初步调查,特斯拉也表示,自动驾驶技术仍处于发展之中,驾驶者需保持警惕。

故一出,成为业内热议的焦点,不少人对自动驾驶的未来表示悲观态度。而我要说的是,该事故不足以影响无人驾驶发展大潮。特斯拉汽车属于智能辅助驾驶范畴,

要求以人为主、机器为辅的形式,操作时人手不能离开方向盘,而事故恰恰是驾驶员没有及时接管方向盘造成的。最近的消息称,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也已

对该事故定性并进行说明,这场车祸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事故,不希望由此影响业内对无人驾驶技术的信心。

无人驾驶大潮席卷而来,势必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当下商业化大势所趋,问题已不是是否到来,而是何时到来。

正如外媒所言,“中国2035年将成全球最大无人驾驶汽车的市场”,中国科研技术水平已走在国际第一梯队,潜藏广阔的市场需求,产业一旦发展起来定会超过国外,形成不只于千亿、万亿级别的市场规模,并对国内汽车产业形成根本性颠覆。

但不容乐观的是,在这场无人驾驶商业化的赛跑中,中国与国际仍存在一定差距。业内诸多现象正在表明,我们拥有的关键零部件、大数据等战略资源与国外仍相差甚远。

幸运的是,国家已将产业提升至战略高度,2016年8月,工信部颁布《2025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明确目前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引导汽车厂商与上下游主动融合、共同协作。此外,一系列自动驾驶的相关标准与许可认证也都在陆续编撰。

中国与国外差距巨大

商业化大潮在即,国内外产业面貌截然不同。在国外,科研机构正在慢慢退出,企业在产业中最为活跃,纷纷将无人驾驶作为技术焦点。IT跨界巨头如谷歌、苹果、Uber等都在积极布局,下设实验室研发技术并大力采集大数据;传统汽车制造商将无人驾驶作为技术壁垒,包括特斯拉、沃尔沃、宝马、奔驰、丰田等,都在进行自动驾驶产品的研发与测试。目前,仅在美国加州地区,准许入市上路测试的创新企业已有19家。

反观国内,形势刚好相反。行业目前仍以高校、研究所为主,多数企业看似热衷,实际没有“大动作”,颇有雷声大、雨点小之势。进入2016年,无人驾驶相关研讨会、沙龙频繁增多,各路企业理念前瞻性可与国外比肩,但真正投入核心技术研发的寥寥无几。一窝蜂炒作现象随之出现,无人驾驶作为高精尖技术,却被部分企业作为宣传、公关手段,他们关注的不是如何掌握市场核心竞争力,而是如何利用概念搞出噱头。

甚为遗憾的是,国内汽车行业似乎也动力不足。作为一次绝佳机遇,无人驾驶无疑让民族汽车业实现弯道超车,且智能化作为汽车业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市场前景广阔。但国内传统汽车制造商仍未将其作为重点研发方向。无论长安、奇瑞、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企业,相比国外汽车厂的火热与强力投入,略显冷淡。厂商更多关注产量、成本及如何打价格战,无人驾驶看似被提升至重要战略,但投入财力、人力落实行动的依然很少。

然不同的面貌充分说明,相比国外,国内离产业落地仍有距离。一方面,无人驾驶作为一项高度复杂的工程系统,所需核心部件研发门槛很高,目前国内激光雷达、

毫米波雷达等先进传感器大多依赖进口,成本高昂。而国外,上游产品均研发成熟并进入技术迭代;此外人才稀缺也是问题,需要汽车、控制、计算机视觉、导航、

人工智能等各类型的研究背景人才,如此高精尖的技术人才队伍,在短期内组建、培育并非易事;而更重要的,国内产业仍然弱小,心有余而力不足,产业发展阶段

滞后于国外,长期徘徊于中低端市常

人工智能或成突破口

但变化即将发生。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展,将加速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化的落地。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阻碍,多在于既要降低成本,又要保证绝对安全。若不考虑成本,大致需要在汽车基础上增加100万至200万人民币,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方案,可代替价格高昂的核心零部件,将成本降至几万元钱。

年,人工智能已取得实质性突破。2013年诸多跨国企业开始深度介入,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风口。作为战略前沿技术,人工智能和产业结合成为基础性、关

键性和前沿性的核心角色。无人驾驶属于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之一,当下“弱人工智能+”已成推动该产业落地的前沿核心技术,可以让无人驾驶汽车在保证安全的前

提下,大幅降低整车成本。

人工智能的选择,意味着大数据成为支撑无人驾驶产业的基础和关键。人工智能方案采用深度学习算法结合大数据,即基

于不同路况、气候、时间条件下的私有大数据,资源并非开放,需要企业自主采集、清洗与处理。可以说,这场角逐中,大数据成为企业制胜法宝,已经作为一项战

略性资源,与技术专利同等重要。

从事实来看,巨头企业的大数据采集量正飞速增长,2009年来,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总行驶里程为241万公

里,以实验室模拟驾驶环境条件,每天行驶里程超过482万公里;而特斯拉仅6个月的行驶里程就超过7500万公里,直到现在,每天达到新增100万公里高

速公路的数据。这样的一场竞赛中,中小企业或许不占优势。

很明显,跨国企业条件得天独厚,在国内,百度做无人驾驶,可以投入100亿到200亿资金,进行包括大数据采集、利用在内的技术研发,所获得的大数据不太可能开放,初创企业无法拿到,即便拿到可能也无

法处理。那么初创企业的唯一出路,就是选择某一垂直领域细分、再细分,做共享服务,拼技术创新与专注。可以限定某一区域采集大数据,如开发区、港口、机

尝公园地区,范围缩小,采集与处理相对容易。

归根到底,这是一场绝无仅有的创新竞赛,谁主沉浮还未知,关键在于企业要尽快行动,何时中国企业真正成为无人驾驶或自动驾驶的研发与产业化主体,商业化才会到来。当前形势不容乐观,等国外产品覆盖国内,我们将失去市场和话语权,核心竞争力就更加无法掌握了。

(作者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委会主任)


赞助本站

相关热词: 特斯拉车祸 特斯拉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