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阿尼尔杰恩(Anil Jain)正在利用3D打印机帮助警方打印一名已故男子的手指,希望利用其手指来解开一部手机的指纹锁,以帮助警方寻找更多破案线索。
由于该案件仍在调查中,详细的案情尚不得而知。但杰恩表示,这名已故男子是一起凶杀案的受害者,而不是攻击者。但这名已故男子之前曾有过案底,被警方逮捕过,因此其指纹之前已被归档。
杰恩已经打印了该男子的10根手指,但目前尚未解锁这名受害者的手机。为此,杰恩仍在继续优化,在这些塑料手指上涂上金属颗粒,以便指纹扫描仪能够轻松识别。杰恩表示,最终的3D打印手指将在未来数周内完成。
如果这种方法奏效,则再次说明:指纹识别也并不像我们之前想象的那么安全。2014年10年,维吉尼亚州一法庭裁定,警方有权要求嫌疑犯使用其指纹解锁手机。相比之下,此时PIN密码就显得更加安全了。因为《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政府机构不得强制要求嫌疑人供出大脑中记忆的内容,如密码。
需要指出的是,一部启用指纹锁的手机,如果48小时内用户没有开启过,则再次开启时,手机通常还要求输入PIN密码。这意味着,即使杰恩的3D打印手指最终解开了指纹锁,可能还需要输入PIN密码才能进入手机。
该事件可能为执法部门将来以更轻松地方式访问嫌犯手机开启一个先例。如果将来有嫌犯被逮捕,其手机被没收,那么警方可能只需得到嫌犯的指纹扫描,即可“神不知鬼不觉”地打开嫌犯手机。
此外,该事件也表明,指纹和PIN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最终,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执法部门和政府机构在处理个人数据时,要做到公开和透明。(编译/谭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