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作者尧异,前36氪关注旅游行业的作者、分析师,现是苦逼创业狗一条,Travel-X联合创始人
逃离北上广这老梗,每次出来都能火一把,你倒是告诉我逃哪儿去埃
早晨上班路上,照常刷朋友圈,发现满屏都是一篇叫“我买好了30张机票在机场等你:4小时后逃离北上广”的文章,还有不少朋友对其中“如果你需要公司同意你的假期,在赶到机场得到机票后,世相君愿意亲自为你打个电话请假”这个贴心安排赞赏有加。
过了一会发现,这场牛逼透顶的营销活动还有“第二弹”甚至“第三弹”,不少媒体也自愿(或是不自愿的)跟上,精彩。很快我们就知道了,这一事件的背后是一家刚融了笔大钱然后快速刷遍电梯的创业公司。
不过,我们今天不想讨论这个营销事件抑或是这家颇为成功的创业公司,而想说说“说走就走”这件事和旅游行业。
私下打听得知,世相君提供的30张前往未知目的地的机票,大概包括了厦门(鼓浪屿的琴声)、满洲里(一步踏出国门)、兰州(给我一支兰州)、成都(湿润的宽窄巷子)以及银川、乌鲁木齐、拉萨等国内城市,都是文艺青年的沃土。
我觉得这恰恰是这次活动的亮点。从用户习惯来说,我想“说走就走”的时候,其实往往想不到去哪里。最多了,我脑子里可能有个朦胧的概念,是个海岛?还是山里隐居?想象下,如果最早到机场的30个人,是新世相现场买票,可能这帮人中大多数得纠结会才能想到去哪(当然机票价格也会贵一些):可能抱着微信问朋友(或朋友圈)“哎我现在能免费得一张机票你说我去哪好”,或者对着搜索引擎一通胡搜“这个季节去哪好玩”。
所以对于“说走就走”的用户而言,一个告诉他们“你想去哪”的有效推荐才是最有价值的。一直致力于帮助用户产生旅游灵感的内容社区都在做推荐的尝试,比如蚂蜂窝一直有“当季出发”这个tag来勾选目的地,穷游和游谱旅行都有“目的地”页面展示“探索精彩世界”——即若干优质目的地。
上述玩家的推荐不一定精准,但至少依靠庞大的数量给了用户一些线索。类似的应用场景太过广泛,先从一些高频消费场景开始,于是出现了Enjoy、Yhouse以及刚刚融资的“一条”在新美大之后抢滩,氧气、什么值得买、清单之类在阿里京东的阴影下跑了出来——他们的共同点是通过推荐实现了足够高的交易转化率。
所以我们不妨趁着今天的热点说说:在旅游行业,推荐(用户被动接受信息)VS搜索(用户主动搜索信息),谁是未来大势所趋?
这个问题是前IBM航空旅行行业专家胡海涛最近抛给我的(他在IBM曾主导了Datalex和国航的那笔合作)。现在来看,为用户推荐一个目的地后实现交易转化,还有些难度。旅游消费低频、决策周期长,这对做推荐且预期交易转化的玩家(例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几家)来说,只有那些有钱有闲(可能还得有个好护照,给你100万让你明天就去冰岛,你也得有签证啊)的用户才能贡献不错的转化率。大部分用户看了这些内容,记在心里,然后过两天又去搜索引擎主动找信息了。
但海涛认为,推荐会成为趋势,因为人会越来越懒——其实是搜索引擎这个年代实在不那么人性,对于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地方,在海量的信息中,让用户去主动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实在太考验了。
我不否认他的结论,但在推荐成为趋势之前,可能还有一些障碍。首要障碍当然是用户的消费习惯,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说走就走,当推荐的转化率不高时,任何公司都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去做这件事;其次还包括信息内容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例如现在内容平台上推荐的目的地大多是泛泛而言,可能没有针对某一个或者某一小撮用户做完全的精准匹配(这需要大数据的支持);目前来看所谓“推荐”的内容也大多是些标准化呈现,很难做到给用户展现的信息,十有八九都是他们需要的——不过这尚无可厚非,毕竟在线旅游这个行业在中国还没足够的数据积累和技术积累。
其他障碍也有,比如可阅读的内容和可购买的产品之间的精准匹配和推荐——我读了一个冰岛的游记,而推荐给我购买的并没有去冰岛的产品。这一点欢迎探讨。
最近我们也看到了国外的一些趋势,比如最近有一家欧洲创业公司Avuxi(详细报道参考文末阅读)开发了应用于旅游行业的热力图地图,通过热力图的形式展现某一个地区某一类娱乐设施(美食/购物/观光/夜生活)的密集程度。这种地图主要给OTA和元搜索(比如Kayak)使用,可以用于推荐游客应该选择酒店或者着重游览的区域。再例如Google最近开发的Micro-Moments产品,定位于内容推广平台,目的是为移动端用户提供精准的本地生活信息和旅游信息。
如果推荐能够成为趋势,也许精准信息和内容的提供者的价值将会进一步放大——用户更加习惯这些玩家推荐过来的内容,且懒得去主动寻找信息,那么他们留在这个网站(或App)上完成交易的概率就会增加,这也会提高这些玩家的转化率。
当越来越多的人想逃离北上广,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得有个人(更大概率是个人工智能)、掌握了足够多精准且高效组织过的信息,告诉他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