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网红出书励志还是利己? 人类文明靠利己推动?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6-07-08 14:13:07   浏览:3641次  

导读:网红出书,是当下图书市场的潮流,且非常畅销。爱看这类书的读者说他们的作品犀利、幽默、励志或温暖,网红们则说,走红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出书是给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无法忽视的,是这后面可观的利益,惹人艳羡,遭人质疑。今天,我们就走近文字网红...

网红出书,是当下图书市场的潮流,且非常畅销。爱看这类书的读者说他们的作品“犀利”、“幽默”、“励志”或“温暖”,网红们则说,走红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出书是给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无法忽视的,是这后面可观的利益,惹人艳羡,遭人质疑。今天,我们就走近文字网红,来看看他们的世界,以及阅读他们的书与我们这个社会耐人寻味的关系。

咪蒙:我也在“功利”的路上

咪蒙出书了,集结了微信公号“咪蒙”的五十几篇推文,腰封上,“国民励志女作家”、“年度自媒体”、“年度成长潜力新榜样”等名头安静地印在那里。

这本书,有点任性,甚至很暴力——“当你足够牛×的时候,你面前有一般个机会,你挡都挡不祝”这是封面上的话。自序以一个“擦”作为标题的第一个字,目录里8个章节名字很长,不藏着掖着直接给,从“如何在这个操蛋的世界保持快乐”到“最高级的浪漫就是柴米油盐鸡毛蒜皮”,事无巨细,全都管。在微信上最有名的《致贱人》和《致low B》被划分在“所谓情商高,就是懂得好好说话”一章。不过,如果按照传统的出版标准,这些网络热词组成的标题和写两行就回车的风格,并不太像好好说话的样子。当然,书名《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可能更挑战社会主流价值的底线。

不过,时代就是变了。

如果放在十年前,在庆山还叫安妮宝贝时,穿棉布衣白球鞋的主人公会为了一场“纯粹的”爱情完成一整本书的纠结;再往后,韩寒的《三重门》,略带叛逆的独立生长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旗帜。他们受追捧,但单本书几百万册的销量到头了。当时,估计这些作者没法想象“218,629,036次阅读,3,000,000死忠,超过6亿次转发”集中在一个女人的微信公号上,是一种怎样的盛况。她公然地谈论“功利”,恐怕是很多挥舞理想的作家们更无法理解的。

和咪蒙见面的这一天,天气晴好。她在咖啡馆里吃午餐,上一家采访还没有结束。她从早到晚安排了超过5家采访——她说这样安排下来的一天,是给自己休假,她工作很忙,每天写推送,还有自己的编剧团队,“如果一天只说话不用写稿,我觉得很放松。”咪蒙说。

“我认为,可以换一个方式看功利。”咪蒙说,她说自己写作的原则是“换一个角度看常识”,“我反对用功利的态度判断别人,反对把成功学变成唯一的学科。”她觉得,用钱或者权来评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功弱爆了,“我觉得完成自己的梦想,做你想做的人就是成功。而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因为它告诉每个人努力就有回报。”

粉丝暴增:“沦陷在你那耍流氓文字里”

咪蒙原名马凌,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主攻魏晋南北朝文学。她曾经是南方报业系统的编辑,曾在《女报》长期负责撰写“读经典”栏目,写出诸如“宋代文坛小s:李清照”等文章气哭古人。后来她写的《好疼的金圣叹》登上韩寒主编的《独唱团》第一期。她说那是自己2010年做过的最好的事,和蔡康永彭浩翔等人一同出现在《独唱团》上,“我就是一群林志玲中的凤姐。一群金城武中的宋祖德埃”2015年9月,咪蒙在个人公众号上首次发文,4个月,70篇文章,篇篇十万加。

她的读者从(纸媒还未落败时的)报纸读者,浓缩到一小撮高级文艺青年,最后扩展到那些不知道在何方端着手机看微信的用户。还有一小拨新媒体创业者,他们把咪蒙当做研究范本,“9个月吸粉300万的公众号是咋养成的”,“从《致贱人》到《致low逼》,70篇文章赚了近百万粉丝,咪蒙凭什么?”随着咪蒙走红,这些案例研究纷纷出炉。她说,新媒体的写作对她而言是游乐场里的新项目,“公号里的文字要和每个人有关,我看过一些,尝试了一些,觉得这里的创作和传统媒体很不一样,这是一个很酷的世界,文字的玩法和以前很不一样。”

粉丝们分批次地爱上咪蒙,一拨粉丝爱她耿直,敢说人话、说真话、说狠话,幽默风趣懂自嘲。“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斗狠的社会。”一位豆友写道。还有一拨人看她文字,“我真的彻底沦陷了,沦陷在你那耍流氓文字里”。豆瓣网上的“是那处”喜欢咪蒙,有朋友说这是在生活中被压抑太久,需要借咪蒙发泄,她解释说,“这个世界有谁是不压抑的呢,只是发泄的方式不同罢了。高雅一点的写诗歌,谈政治。咪蒙这样的就爆粗口吧。你总得允许一部分人先高雅起来,一部分人后高雅起来。”咪蒙的粉丝还有一拨是学生,咪蒙贴吧里有人统计过,“记得几年前刚来咪蒙吧的时候,大部分吧友都是在校大学生,有的刚毕业,有的即将毕业,有的刚刚开始,而几年后这些人全部毕业了,咪蒙吧又来了一些新鲜的吧友,如你所猜,他们还是一群学生。”有正在高中的读者发帖求救:“把咪蒙姐的文章里的句子引用到月考作文里扣不扣分啊?”

面对质疑:“我觉得整个人类文明是靠利己推动的”

当然,也有人在骂咪蒙,或者在质疑。有人质疑她的言语暴力,“大学还是中文系科班出身的人,即使如今的文章中只剩下‘人,low逼,渣男,操蛋,爆款,10万+’,年轻的时候,也是读着昆德拉卡夫卡安兰德度过心怀梦想的岁月。”“我还是很怀念写金圣叹的那个咪蒙的。”豆瓣的读者这样写。还有人对她那些痛骂背后的逻辑产生了质疑,“咪蒙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她并没有描绘出一个具象的怪物,而是名侦探柯南里的黑影人,让人鄙视、嘲笑、恐惧,谁都可以从身边找出几个人套上去,在咪蒙对他们的抨击中快意不已。”还有人,从朋友圈的一片痛快里,发现了咪蒙的利己主义,“用当下一句时髦的话来形容她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下强调阶级与鸿沟,对上却充满敬畏。”

拿这些负面评语给咪蒙看,她没回避,“名利与争议是买一赠一的,你不能只要一样。”她可以见招拆招地把所有质疑给出自己的解释。说她抱持利己主义,她答:“有些人是因为超越功利不求回报而伟大,有人因为认真赚钱而伟大。伟大没有什么高下。我觉得整个人类文明是靠利己推动的。你看那些知识分子,他们真的是在利他吗?他在享受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成就感。我觉得不能单靠利己或者利他来评判一个人的高低。”说语言沦丧,不见《好疼的金圣叹》里的文采,她说,“有人翻我之前的文章,觉得我现在堕落,可是没有现在这些文章,你都不知道我是谁。”她说自己很喜欢刘瑜,能把艰涩的政治观点用大众写作的方式讲出来,因此,“我不觉得我自己堕落了。以前有一种天然的精英意识,觉得大众需要被启蒙,但今天我变成大众中的一员。以前说艺术院线、严肃文学,上来就摆出一副我不屑,不要和你对话的姿态,这不合理。”

公号的粉丝众多,也带来广告收入,但咪蒙说这不是她要的答案,在她看来,粉丝多是一种底气。她自己的梦想并非开公号当文字网红,“我想做属于自己的影视剧埃”咪蒙说,自己从深圳辞职变成北漂青年的时候,就有编剧梦,“当时《圣人请卸妆》已经出版,我不想红,不在乎。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被欺负,自己的剧本被随意地改。后来你发现,自己必须有话语权有知名度才能被看见。”她说今天不一样了,“可能会稍微有一点依仗了。在摄制组的工作人员,或者投资人知道我是一个有专业能力的人,因为会忌惮我写文章可能对他有影响,也报以同样的专业。”而自媒体的热度和编剧上的专业度,注定是不一样的,咪蒙知道这点,“你必须有知名度,才会被这个世界看见。但是我的终极目标不是被看见,而是看见这个世界。这是我的梦想。”她补了一句,“我不想谈梦想,谈泛滥了,现在梦想后面必须跟着‘婊’了。”

苑子文苑子豪:卖护肤品和写励志书互不耽误

初夏的时候,对外经贸大学曾举办过一场90后男神作家的论坛,活动开始前一小时,图书馆门口就站满了人,女孩们拉好横幅,举好小卡片,像一个迎接小鲜肉艺人的接机现常这场活动的主人公里有一对双胞胎:在北京大学就读的苑子文和苑子豪。在粉丝眼中,这两位颜值高会写文章的90后,是文字界冉冉升起的新男神。

他们的新书《穿越人海拥抱你》在4月出版,当当网上线5分钟,销量突破1.5万册,一小时达到3万册。这是继兄弟俩上一本书《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预售3天经销商订货达到12万册之后,又一个新的成绩。

他们的微博各有200万粉丝,书出一本好卖一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励志,他们温暖,以及他们长得帅。兄弟二人2012年一同考入北大,哥哥苑子文以674分考入社会学系,弟弟苑子豪以683分考入国际关系学院。他们参加《鲁豫有约》、参加《一站到底》,两人的过去被不断讲述:高中时成绩平平,走出学校时数一数二,曾经体重170斤,如今外表俊朗,瘦成一道闪电,于是出版了第一本书《愿我的世界总有你二分之一》。

他们的书,脱不开讲述自己的过往,用文字告诉大家,“你要加油哦”。“总有一天,你会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渴望的模样。”“因为梦想会发光,所以,无论身处多么漆黑的角落,也总有一束光,引领我们前往,风雨兼程,跋涉探险,在所不惜。”“现实有时给你耳光,请记得不屈服地抵抗。”而最新出版的《穿越人海拥抱你》依然是这样的画风。

励志的哥哥“给我信念”

也是在一间咖啡馆,青阅读记者和苑子文苑子豪聊了一下午。包间里没有窗户,可能是一尘不染的正能量密度太大,一下午的采访之后,记者头很疼。“每个人都在高中的课堂里坐3年,很多人说为什么他们能上北大,我不可以。我们想分享自己的冲劲儿,和大家分享我们的经历。”苑子豪说,一般都是他主要发言,哥哥补充。“后来上了大学,觉得自己并不是太懂人生和社会,也是在一步一步经历和懂得的过程。我们都写下来,和大家分享。”苑子文说,他们的成长,也许正好陪伴了那些和他们同龄的读者。比起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他们觉得自己更亲切。

《穿越人海拥抱你》甫一出版,苑子文苑子豪就踏上了全国高校签售的征程。今年,他们大四毕业,这本书的巡回签售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个毕业礼。

大学里听他们演讲、排队找他们签售的女生依然管他俩叫哥哥。“我是在复读这一年才知道他们的,刚开始,因为对复读的抗拒,就选择了励志类书籍看。碰巧就有苑子文苑子豪!不得不说,第一本非常好。是我复读这一年的信念。”有读者说。

三年三本书,他们微博的粉丝越来越多,“大二的时候上台分享,诚惶诚恐地,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小,还要给人家讲。今年我们大四,真的毕业了,和大家分享起来更有责任感。”苑子豪说。

粉丝在成长的同时,对自己的偶像也有了新的,甚至是粉转黑的评价:“三本书我都有,第一本真的很励志,虽然文笔一般但是很朴实,有实际点的内容。第二本开始走鸡汤路线了,勉勉强强,马马虎虎。买了新书《穿越人海拥抱你》客观来说,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也好意思出书???”另一位知乎用户匿名说,“很明显地在圈钱,为了出书而出书,根本没什么生活积累和感悟就乱写一通,不知道现在社会怎么了,随便写写居然也标榜作家,在我心里作家不应该是这样的。”

“卖劣质面膜的网红”?

“他们曾多多少少给过我一些鼓励,后来他们推出了自己的品牌,买了几套他们家的面膜(修复和美白的)说实话效果不怎么样(勿喷)。”有读者这样评价。

对,苑子文苑子豪有自己的护肤品牌。苑子文说,这是在他们写书之前,就开始打理的品牌,他们卖面膜。这本书的编辑告诉记者,她不觉得自己的作者是被诟病的“卖劣质面膜的网红”,“他们的产品质量很好。先前我在用,现在我婆婆也在买。”

苑子文苑子豪说,卖护肤品和写励志书互不耽误,他们觉得面对图书的读者自己能贩售的东西只有一个,“是我认同的价值观。”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利用粉丝变现,“我们从来不会鼓动粉丝去买我的东西,我们淘宝粉丝比我们微博上还要多。”他说,如果有粉丝为面膜买单,这是文化需求刚巧撞上了产品需求。

一个从以出版网络红人书籍见长的出版社离职的编辑说,做一本网红的作品,销量足以完成一年的工作指标。他们私底下,玩笑地把网红称为卖面膜的,“以前同事有说,签下一个卖面膜的,就可以用剩下的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书了。”也有出版从业者指出,网红们出书,和自己的生意环环相扣,书的粉丝上微博关注作者,偶尔看到面膜的推广;或者是,买面膜的客户去淘宝店翻看,“咦!我的商家还写书啊!买来看看。”从书,到面膜,从文化产品到护肤产品,完美的闭环。

当然,粉丝们也在长大,那些曾经在他们的文字里收获力量的读者,渐渐长大了,渐渐走远。苑子文苑子豪有时候也会有点焦虑,“坦白讲,是有点担心,不希望自己过气的。”但是他们还是会励志地向远看,“我觉得只有自己做得更好,写东西,做分享。一步一步成长,大家才不会离开你。”

记者手记

“你的镜像怎么可能改变你呢?”

写这篇稿期间,赶上亚马逊的2016年年中图书销售排行榜发布,纸质书销量前100本书籍中,温暖治愈系及心理励志类的书籍占比高达36本。当天的发布会上,几位嘉宾说,所谓励志、治愈系,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正能量,也有另一个名字,叫鸡汤。“去机场的书店,会看到三种书:如何一夜挣100万;如何长生不老;我是如何成为明星的。”观众们坐在阶梯上,笑了。

网红当道的今天,靠文字迅速获得声望的人们,好像都带着励志的影子,姿势不同罢了。我们无法责怪这些作家,为什么不深刻,为什么不认认真真写文学,为什么不断放狠话不断正能量不断美颜就可以收获点击或者销量。当有人说出“在这个斗狠的年代”如何如何时,当视频直播网站的红人们靠唱歌或者只是看着你就可以得到小火箭可以挣钱的时候,我们只能说,人心虚弱,等待被投喂。

也许会有人觉得莫名其妙,根本没有听说过的两个人,为什么会成我们报道的人物。这恰恰是值得被讨论的,诞生于互联网上的红人,他们被狂热的粉丝环绕,但就像大海环绕的孤岛一样,你不在这片水域,就不知道这里正在发生怎样的追捧。人人盯着自己手机,盯着微信订阅的自己感兴趣的公众号,盯着微博上自己关注的那些人,其实只是盯着自己,并没有向外看。互联网并没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平,反而让大家隔阂。

写稿时,会不断想起韩寒。他身上有和咪蒙、苑子文苑子豪微妙的联系。有的人是从《独唱团》里咪蒙的那篇文章认识她的,比如我。而当他还是和苑子文苑子豪一样年纪的青春偶像时,写了《三重门》,卖了数百万本。当时的出版人评价韩寒热时说,“他说出了青年们想说却没说出口的东西。”

今天,仿佛昨日重现。很多人转发咪蒙时,说她说出了我们都知道的东西,但她更犀利。很多学生追捧苑子文苑子豪时,觉得他们活出了自己的镜像——那些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于是,励志书有了绝佳的生存可能,为了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我们要努力。

可是“你的镜像怎么可能改变你呢?”当年,韩寒热的时候,哥伦比亚大学文学与媒体专业的学者刘禾就这样说。

网红们一茬茬地生长,越来越快地速朽。改变终究没有发生,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终究没有变成偶像的样子。但在我们只看自己的年代,那些“想说出口,却没有说出的东西”早已经变了。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赞助本站

相关热词: 网红出书 网红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