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中国何时才能成为世界科技活动中心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6-06-20 08:53:22   浏览:12078次  

导读:张田勘 针对近日某网站刊登的一篇个人演讲,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院士日前在个人博客上发表声明,称其中部分言论本人从未在任何场合发表。施一公所指的言论是中国的科研成果发表在西方杂志是在为西方免费劳动。 媒体引用的施一公的言论内...

张田勘

针对近日某网站刊登的一篇个人演讲,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院士日前在个人博客上发表声明,称其中部分言论“本人从未在任何场合发表”。施一公所指的言论是“中国的科研成果发表在西方杂志是在为西方免费劳动”。

媒体引用的施一公的言论内容来自2014年9月他在“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三届年会”上发表的演讲,其中还有一段:“我们的大学在科研上的导向,就是指挥师生在西方杂志出版文章。我们的科研成果写成英文,发表在西方杂志,而我们的工程师反而无法学习我们的最新成果……”

无论施一公是否发表过此类讲话,都无法掩盖当前的一个事实,中国科研人员现在大部分文章都以英文发表在西方期刊杂志,这其中既有科技成果被国内外承认,也有国内的科研成果考评机制等因素。

无论什么样的原因,中国科研人员以发表英文论文为荣和有成就感的定势已经形成。因为,现在的科技中心就是在美国。理工科类的顶级学术期刊几乎都在欧美国家,在国际上享有权威地位,中国科研人员要想被承认和出人头地,把论文发在英文期刊上就是首眩可以预见,此现象还将持续很长时间,除非世界的科技中心向中国发生转移。只有当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后,中国和世界的科研文章以及其他的文化交流交往才会以中文为载体。

日本学者汤浅光朝对《科学技术编年表》所记载的16世纪至20世纪的重大科学成果进行统计学研究后提出了一个定律(汤浅定律):凡是重大科学成果数超过同期世界总数25%的国家,称为科技活动中心。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以来,世界科技中心从意大利(1540-1610)开始,经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至美国(1920-),经历了5次转移,科技中心的平均周期为60-80年。

英国的牛顿(1642–1727)在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是用当时意大利的主流语言拉丁语撰写和发表的,那时虽然科技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但拉丁语作为学术和世界通用语言的优势还存在。

2016年6月初,英国《自然》杂志新的排行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科研论文发表数量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2012年至2015年间中国的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增加了一倍,其他排名前十的国家都没有这样的增速。

以国际论文(英文论文)计,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表明,2004年至2014年9月,我国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排在世界第二位,比2013年统计时增加了19.8%,位次保持不变。论文共被引用1037.01万次,排在世界第四位。

英文论文发表数量增至世界第二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重大科学成果数超过同期世界总数的25%,而且即便重大科技成果超过同期世界总数的25%,也还需要辅以其他的因素才能发生交流工具和媒介从英文到中文的转移,例如,文化和经济的巨大发展和成就。

众所周知,意大利(1540-1610)和英国(1660-1730)成为科技中心有过重大的思想文化运动和科技革命,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英国的产业革命(1760-1830),之后成为世界经济中心(1800-1880),1870年,英国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率高达32%。现在美国同样是如此,产生了信息革命,这些年的GDP数值一直占世界的1/4左右,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为2.8%。

比较而言,现在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不过12%,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仅有1.4%。此外,即便上述指标符合科技中心转移的要素,但软实力如果不加强,例如,在一系列普世价值和制度上不与国际接轨,同样无法实现交流工具和媒介从英文到中文的转移。


赞助本站

相关热词: 中国 科技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