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生科技展区,我国自主创新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引来不少人围观,随着躺在手术台上模拟人位置的改变,手术机器人的手臂也随之移动,计算机显示屏上定位曲线迅速发生改变。这是国际上唯一能够开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节段(颈椎、胸椎、腰椎、骶椎)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这一系统在多模图像配准、机器人控制、患者实时跟踪和路径自动补偿等关键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教授告诉记者,过去医生给患者做手术时,要想精准地做固定是非常困难的,医生只能靠经验和平面的透视图,此外医生的动作操作能力也是有限的,精确度差。通过骨科手术机器人开展手术不仅能实时跟踪手术部位,还能帮助医生在三维结构的立体图中准确设计射入螺钉的位置。使用这台机器人,手术精准度能达到误差0.8毫米以内,减少医生的术中辐射70%以上,提高手术效率20%以上,并具有减少失血量和术中组织创伤等优势。目前10多家医院已使用,累计手术超过2000例。
机器人做手术的展台旁,很多人在好奇地观看一位身着绿色手术衣的肝脏外科医生用手势遥控操作计算机,随着演示者的手划过空气,巨大的电视屏幕上那染色的肝脏彩图在旋转、变换,这是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与海信集团联合研发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和外科智能显示系统”,医生借助它可以在术前更精确评估、规划手术方案;术中无需接触电脑就可用手势遥控操作手术导航,使复杂的手术更精准。工作人员介绍,基于这一计算机辅助手术将构建全球最大的人类数字肝脏数据库,向全世界免费开放。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网络”的展台是一个巨大的显示屏,显示屏的一角不断滚动着密密麻麻的曲线,仔细一看都是外地省市基层医院的患者实时的心电图图形。阜外医院数据部负责人李希说,近三年来科技部、卫计委等部门依托9个疾病领域的22家国家临床中心,建立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地区、三/二甲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协同研究网络,目前已建立了110个大型临床研究队列,覆盖人群428万人,涉及52个病种。
借助这一网络,基层医院患者与病情有关的电子化信息(数据、图片、影像等)可在第一时间上传至平台并获得后续跟进。以阜外医院为例,目前阜外医院的合作医疗单位已超过300家,积累了15万心血管病患者的数据,除了大协同网络的研究数据资源整合,阜外医院还在网络内建立了协同诊疗的技术推广体系,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培训和联通转诊机制。当基层医院提出有需要会诊的病例时,即可把心电图和临床资料上传到平台上,相对应的省级医院可以给出诊断意见,如果省级医院也觉得病例复杂,诊断或治疗有疑问,可以直接请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会诊;几方也可以实时针对病例进行讨论,这对基层医务人员也是很好的培训机会;基层医院和省级医院讨论后,还可以直接确定后续的转诊安排。
李希说:“现在除了心电数据的上传,我们还将在部分基层医院配置互动眼镜,基层医生戴着眼镜可以直接把他们看见的场景上传上来。这样如果遇到特殊患者或急重病情,上级医院可以直接共享到基层医生的视角,全面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实时指导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