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也上微信了,他们那同学圈子没法看,整天分享的都是伪科学、谣言和心灵鸡汤。拉黑不商量。”
“自从学会上网以后,妈妈今天告诉我不能吃鸡蛋,明天告诉我不能吃鱼,最后家里啥都不敢吃。她怎么就那么爱信那些胡扯呢。”
“退圈保智商。”
……
这些资深却年轻的网民们抱怨的,是“无效信息”在网络上泛滥的现象。
生活谣言是最常见的无效信息,它一般是这样的:
青岛原德国租界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根据这个提示,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这类谣言迎合人们的刻板印象(本例为“德制品售后完美”),瞄准人们普遍的经验盲点(几乎无人具备更换下水道零件的经验),编造耸人听闻的故事,诱使读者传播。
伪科学也大抵如此:
食物相克:虾蟹类忌与水果同吃。虾、蟹等食物中含有五价砷化合物,如果与含有维生素C的水果同食,会令砷发生变化,转化成三价砷,也就是剧毒的“砒霜”,危害甚大。长期食用,会导致人体中毒,免疫下降。
与生活类谣言略有不同,它瞄准公众的知识盲点,诱发其恐惧心理,形成传播。
心灵鸡汤这类无效信息则针对听众的逻辑缺陷和情感需要。
一位大学生问:“我和女朋友毕业留京,没钱,买不起房子只能租,朋友老叫我们吃饭,后来我们都不好意思了,老吃人家的饭,没钱回请。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一无所有,你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
某鸡汤专家答:“第一,你有多少同学想要留京没留下,可你在北京有正式工作;第二,你有个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么多人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挺好。你拥有这么多,凭什么说你一无所有呢?”
这个回复玩了一套无意义的逻辑游戏,有效信息量为零。除了给点暂时的心灵安慰以外毫无用处,并不能解决提问者的真实问题(财政困境)。
这些以谣言、伪科学、心灵鸡汤构成的无效信息,为什么会充斥网络呢?因为有效信息需要严格质证后的事实、严谨的推理与思考,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而制造无效信息并没有成本。所以,在一个人人都可以发言的时代,无效信息的增长量将远远超过有效信息。信息爆炸,首先是垃圾信息的爆炸。
一个用户创造信息的网站,人少时质量可能很高,但随着网民涌入,信息量增大,讨论环境往往逐渐恶化。老用户们往往叹气抱怨:站点水平被拉低了。
水平低?指的是哪方面的水平?——制造和过滤信息的水平。
上图是典型的大型网站中信息传播情况的简化版本。由于信息总量极大,只有经过传播源过滤,才能到达受众。在网络时代,除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外,用户与意见领袖也开始直接参与发布与筛选舆论,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源。
图中的信息源,黑色为“污染源”,它们传播信息时,以喜好和传播量为先,并不分辨或无力分辨信息的真伪,有些则故意造谣;白色为“清洁源”,它们在传播前会判断信息真伪,且具备相应的能力。尽管网络上的谣言占绝大多数,但有各类清洁源过滤,在到达每个人眼前时,其比例已经大大降低了。
诚实提供第一手材料的当事人、严肃媒体及相关记者、有一定知识广度且人格可靠的意见领袖、有专业能力且仅在专业领域发言的中立科学研究者,是常见的清洁源。虽然在现实社会中,信息源并不那么泾渭分明。经验缺陷、知识缺陷、思维能力、偏见、政治立尝情绪、利益,都可能导致清洁源制造和传播污染信息,但清洁源只是偶然传谣,而污染源提供的信息则十有八九都会是谣言。由于后者缺乏识别与筛选信息的能力,网络中的无效信息比例,将如实地反应在其信息流上。
部分意见领袖和媒体,因利益、品格、自律、思维能力、制度保障等欠佳,有可能会成为污染源。然而,一般来说,他们饱受信息洗礼和淘汰,总体上依然好于普通用户。普通用户因知识与经验缺陷,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较弱,更易成为污染源,因此微信朋友圈里谣言比例远高于微博信息流。
最易迷失的是老一辈,他们平均受教育程度低,经历过长期的信息匮乏。由于信息饥渴,他们对各类能消磨时间的故事津津有味,并不介意是否编造。对无效信息有着更大的容忍程度——“万一是真的呢”“转一转又不害人”。当你关注一众长辈的朋友圈时,往往每天都会接收海量的谣言,有时连续几十条里没一条是真的。
这些污染源并非文盲,他们很多具备不错的专业技能,甚至有教授学者等头衔。然而,专精少量狭窄领域,并不能掩盖他们在绝大部分领域中的知识和思维缺陷。更重要的是,他们严重缺乏对网络舆论的了解。不知道信息的制造者是谁,目的是什么,常见手段又是什么,这是他们成为污染源的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