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颐酒店的事,似乎引起了女性普遍的焦虑感。从行为的角度看,这件事的确巧合地发生在人们焦虑的敏感点上。这个焦虑敏感点大概包括着以下几个要素:地点、时间、场景、起因、逃脱成本以及白马骑士(施救者出现)
1. 地点
这事发生在北京,而且是望京,798。这是新崛起的城市年轻人办公中心和创业者中心,而且伴随着文艺腔。如果这事发生在王府井或者徐家汇引起焦虑感将更加强烈。人们对这些地方太熟悉了,而且以前都认为它是安全的。在这个地方出现恶性事件,有点像你身边一个很熟悉的朋友忽然变脸成为一个非常邪恶的人。
2. 场景
出问题的地方是酒店的走廊。
昏暗的走廊,幽闭的环境。酒店的走廊是很多恐怖片拍摄的最佳背景——女主总听到背后响动但回身又什么都没有——或者出现在一场焦虑的梦里,你怎么跑都跑不到头的走廊。
走廊是个很多人想象中可能出现可怕事件而实际上恐怖事件发生概率还不是太多的地方。但这次终于有问题了。
3. 起因
出现危险的女士首先毫无过错。
在互联网和电视的法制节目中播放的很多骗局或者刑事案件并不那么令人焦虑。因为其中的受害人本身可能也是构成案发的因素之一。
他们有可能由于贪婪或有点蠢而上当,或者有的人交友不慎。人们看到这些新闻会提醒自己不要犯类似的过错,而且相信自己足够聪明可以避免被骗。
但在和颐事件里,那位女士毫无过错。这给人暗示是,任何人都可能毫无征兆地遇到问题。即使你聪明、智慧、得体、谨慎,也逃不脱这种随机性。
4. 逃脱成本
和颐正是他们公司给报销的酒店里很不错的那类。
和颐酒店的价格大概是一般公司职员出差入住的比较好的酒店。因为和颐的价格基本是这些公司允许自己员工住宿报销的上限。如果你想要更安全则需要自己掏部分住宿费。换句更简单的话说,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觉得:没想到连这样的酒店都不安全了!
5. 时间
出差,身边没有熟人求助。
出差阶段大概是人比较脆弱的时候,特别是女性(没有性别歧视,只是统计规律)。在这种自认为无保护状态是人们比较焦虑的,而想象中的焦虑更为严重。
6. 施救者
陌生人都很冷漠。
在和颐酒店事件里,陌生人之间呈现出了明显的冷漠,就连酒店的工作人员表现得似乎也不够热心(至于这里面是否另有隐情则是另外一回事,人们第一时间看到的只有冷漠)。出了事似乎没有紧急施救者,这使得人们产生绝望的焦虑感。
和颐事件并没有把这个世界变坏,它原本如此,只是那个案子出现在了人们最容易出现焦虑的缝隙上。但这造成有一些女士可能因此改变了对所处社会的看法(虽然是少部分人,而大多数是极短期的应激改变)。和颐事件后,大都市女性其实有必要因为焦虑感而接受集体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