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3月初,标准排名研究院连续三年推出 中国大陆城市财力50强排行榜 。榜单显示,位居前十名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天津、重庆、苏州、广州、武汉、杭州、成都。
来源:腾讯财经、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林小昭)、城市战争(作者孙不熟)
有多少钱才能办多少事。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一个城市财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预算收入的多寡,决定着这个城市在城市建设、民生支出、契税优惠等方面的投入,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今年3月初,标准排名研究院连续三年推出 中国大陆城市财力50强排行榜 。榜单显示,位居前十名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天津、重庆、苏州、广州、武汉、杭州、成都。
一个城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排名的贡献因素主要有:城市行政级别和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应的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选择、财政税收体制以及当年的偶发因素等。尤其是与当地GDP有一定的正相关性,GDP高的城市,财力相应也要强些。
由于主要一二线城市大多位列前40名,因此《第一财经日报》选取财政收入前40名的城市,通过对增速、GDP位次以及财政/GDP等多个指标的研究,对各主要城市的财力及发展特征进行解析。
深圳升第三
这其中,位列前两名的依然是上海和北京两大 强一线城市 。经济总量第一的上海以5519.5亿元公共预算收入位列全国各城市之首。GDP第二的北京以4723.9亿元紧随其后。这两个城市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和总部经济,也让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
紧随上海、北京之后,深圳迅速上位至第三名。2014年,深圳还排在天津之后,位列第四,总量比天津少了300多亿。但在2015年,由于股市、楼市的带动,深圳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2015年,来源于深圳的公共财政收入达到724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中央级收入实现4512亿元,增长29.7%;深圳市地方级收入实现2728亿元,增长31%,为近8年以来新高。
分行业看,去年深圳税收规模占比前四大行业是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合计占整体税收的比重达到71.6%。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贡献较为突出,金融业税收实现980亿元,超常规增长60%以上。
2015年股市大热推动了深圳金融业税收大涨,此外还有地产火爆,也增加了不少税收。但这些是不可持续的,2016年这一块可能会下降不少。 在今年1月底开幕的广东两会上,与会的一位代表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东北城市有点冷
与深圳相似,另外一个计划单列市厦门的财力也颇为雄厚。
尽管经济总量仅位列全国第51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倒数第一,在福建省内排在泉州、福州之后,位列第三,但厦门的财政收入是福建的 老大 ,排在全国第21位。
就15个副省级城市横向比较,大连的GDP总量是厦门的两倍多、长春和哈尔滨两大城市的经济总量也大大高于厦门,但是 轻量级 厦门的财政收入却超过了大连、长春和哈尔滨这三个副省级城市,与沈阳相当。
究其原因,并不是厦门的发展有多好多快,而是东北城市的日子难过。
2015年,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四大城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较之上一年全部下降,排名也随之下跌。
观察两年来的榜单,上述东北四大名城中,大连和沈阳连续两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下滑:沈阳去年下降了22.8%,大连更是下降了25.7%。
大连市财政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79.87亿元(快报数,下同),比2014年下降25.7%,为预算的73.8%。其中,税收收入473.06亿元,下降23.1%;非税收入106.81亿元,下降35.5%。
大连市财政局分析称,财政收入负增长的原因:一是按照中央巡视组、省委和省政府有关要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依法征收原则,积极做实财政收入,对财政收入中不合规部分进行了清查和整改,影响财政减收额的40%左右。
二是经济下行、房地产市场交易低迷以及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等因素影响财政减收额的15%左右。三是2014年填海工程、清缴历年欠税等一次性收入较多,影响财政减收额的45%左右。
辽宁当地发改委系统的消息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不够灵活,产业结构不太合理,重工业多、轻工业少,导致东北就业不足,老百姓的实际收入占GDP的比重比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要低很多,人口也不断流向东南沿海地区。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东北经济仍会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连带加大财政压力,进而对社会民生产生较大影响。
制造业大市收入为何少
尽管财政收入与GDP存在着较大关联,但影响一个城市财政收入的因素中,除了GDP,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尤其是行政等级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之下,很多城市的财政收入和GDP之间存在着较大的 错位 。
例如,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大市,如东莞、佛山、泉州,财政收入排名远低于其GDP的位次。比如GDP排第16位的佛山,财政收入仅位列第25位;GDP第21位的东莞,财政收入位列第28位;GDP第23位的泉州,财政收入位列第37位。
林江说,以制造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城市税收主要来自增值税收入,而企业所得税比较少。因为这些企业的产品出口较多,不在国内销售,无法为地方政府带来企业所得税收入。再加上出口退税,因此,这些传统的制造业出口大市,产生的产值和GDP比较高,但税收并不是很多。
与这些传统制造业大市相比,不少省会城市的财政收入排名则高于GDP的排名。比如郑州GDP位列第18,但财政收入位列第14;西安GDP位列第26,但财政收入位列第17;济南GDP位列第25,但财政收入位列第19;合肥GDP位列第28,但财政收入位列第23。
这种 错位 的背后,是产业结构的差异。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称,第三产业提供的税收比例要比制造业大。制造业相应的税负有一定的抵扣,比如出口退税等,因此凡是制造业特别发达的地方,地方的税收相应差一些。在税收分成方面,制造业上缴的多是国税,第三产业则地税比较多。这也就不难理解,直辖市、省会城市和深圳、厦门等计划单列市的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因此财政实力也比较雄厚。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在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无论是在城市建设还是公共资源方面均比其他地市具有较大优势。很多普通地级市的制造业企业在做大之后,为了吸引优秀人才,会把企业的研发设计、营销总部搬到一二线城市。比如佛山、东莞的不少企业会把总部设在广州、深圳,泉州的不少企业把总部搬迁至厦门,不少省份的企业总部搬迁到北京、上海,这相应地也会造成税源进一步流向一二线大城市。
丁长发说,财力雄厚的一二线大城市,对企业设立总部有不少奖励和优惠,从而进一步吸引更多企业总部向这些中心城市转移。另一方面,一二线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比较好,由此产生的房地产税收也比较多,这也是普通地级市所无法比拟的。
广州为何 囊中羞涩
与深圳近在咫尺的省会广州,却是另一番景象。
广州2015年公共预算收入仅为1349.1亿元,仅为深圳的一半左右,不仅远不及天津和重庆两大直辖市,也不如苏州,与排名其后的武汉和杭州差不多,仅位列全国第七。要知道,广州的经济总量可是连续20多年高居全国第三,是我国经济的 第三城 。
这种 错位 的背后,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作为副省级城市,广州与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之间并不具备可比性。直辖市作为一个省域经济体,其财政收入除了上缴中央财政外, 剩下的都归自己 。但对地级市(包括计划单列市以外的副省级城市)来说,除了上缴中央财政外,还要上缴省级财政。
第二个原因则主要跟广东自身的区域经济格局紧密相关。由于广东经济发展失衡严重,几乎所有最好的资源都流向了珠三角,尤其是广深两大城市。但由于深圳是计划单列市,在税收方面直接与中央分成,不上缴所在剩虽然后来深圳、厦门等计划单列市都向所在省上缴一小部分财政收入,但其数额仍与所在省的期待差距太大。
在东部沿海几个发达省份中,广东是地区发展差距最为悬殊的省份,如果把几个省份的计划单列市扣除,那么广东的人均GDP就位列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倒数第一。多年来,广东21个地级市中,有12个地级市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多个地市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毕竟省内每个地市的发展情况不同,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仍很需要省级财政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因此,现有体制下,广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要平衡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其财政来源主要来自广州和东莞、佛山等地。广州作为老大哥,自然要做更多贡献。
中山大学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教授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广州本身产生的财政收入是不少的,但能够用于广州自身民生支出、经济发展的财政收入太少了。这是广东的财政结构决定的。 广东的税收主要来源于珠三角,珠三角还要扣除最大的深圳,省级财政主要来源于广州、佛山等地,尤其是广州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可以佐证的是,2015年广东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364.76亿元,增长16.2%,连续25年居全国首位。
多年来,广州每产生1元财税收入,大概有0.75元贡献给中央和省内,自己只留下0.25元。以2011年为例,当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总收入3978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79.47亿元,同比增长20.5%。这一年广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还不及财政总收入的1/4。
林江分析说,正是由于广州 囊中羞涩 ,因此多年来经常有广州的企业抱怨说,广州能提供的税收优惠不如深圳、成都等地。也正是因为缺钱,所以多年来广州卖地比较积极。
例如,去年的广州土地出让金额创历史新高,达907亿元。大量的土地供应之下,广州的楼市库存去化周期一直比较长,广州的房价也十分平稳,不仅与其他三个一线城市差距越来越大,而且也跑输厦门、南京等二线城市。
先看一下主要城市的财政收入排行榜(以下统计口径均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包含土地出让金等收入),找一下你的广州在哪个位置?
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不含港澳),广州的地方一般财政收入排到第7名,与四个直辖市和深圳都相距甚远,且与武汉、成都、南京、杭州等二线城市相比,优势也十分微弱。
让我们再简单粗暴地把 一般财政收入 除以 GDP 来比比看。
如图,若论财政收入与GDP的比值,广州在主要城市中,排到倒数第二,仅微微领先于大连。
广州空有中国经济第三城的美誉,财政收入为何这么穷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财政收入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产业结构:制造业城市财力较低,服务业城市较高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的统计发现,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在财政收入上往往不占优势,例如东莞、佛山、泉州的财政收入远低于其GDP的名次。比如佛山GDP排到全国16,财政收入却排到25;泉州GDP排第23,但财政收入排到第37位。
而与制造业城市相比,以服务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城市财力普遍较高。例如厦门的GDP不到大连的1/2,但财力居然超过大连;再比如,省会城市因为服务业占比高,所以财力也比较占优,郑州GDP位列第18,但财政收入排到第14;合肥GDP位列第28,但财政收入排到第23。
另外,北京上海深圳三座城市因为金融与高新产业发达,其财政收入也是赚得盆满钵满。例如,深圳的GDP只相当于武汉与成都1.6倍,但其财力却相当于后者的2.3倍,这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势。
我的看法是这样,这几年来,传统制造业的利润率远远低于服务业和高新产业,而且制造业有出口退税等因素,导致制造业的创税能力比不上服务业。所以,同等GDP条件下,产业结构越优,创税能力就越强。
2、政策优惠:部分特区税收优惠,更能吸引企业入驻
由于政策的不均衡,导致不同城市在税率上可能不同。例如,深圳的前海,珠海的横琴在所得税的税率上允许15%,但广州执行的则是25%的税率,这导致广州在吸引企业总部与高端人才上,不占优势。
例如,媒体曾报道广州的很多创客,都会选择去深圳注册企业,甚至有些广州本土的国企,都会把金融板块放在深圳和珠海,导致本该属于广州的税收大量外移。像广州这样的情况,可能还不只一例。
3、税收留成:省会城市留成低,直辖市与计划单列市高
相比产业结构,税收留成因素对城市财力的影响更大。直辖市和五个计划单列市在财政上直接与中央挂钩,省会城市则还要与省财政分成,导致省会城市的留成比例较低。这也是为什么广州地方财政收入一只低于深圳的原因之一。
广州财政局局长曾公开透露,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收入中,加上转移支付因素后,广州的可支配财力不到三成,剩下7成多需上缴省和中央。与京沪津深渝相比,广州财政留成比例明显处于劣势,导致其人均财政支出明显低于京津沪深,也在珠三角平均水平之下。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广州每产生1元财政收入,大概有0.75元贡献给中央与省内,自己只留下0.25元。这个留成比例不仅远低于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比起武汉成都等省会城市,也要低很多。
准确的财政留成比例,暂时无从查阅,但可以每个城市都会公开的国税收入来观察。国税收入包含了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印花税等主要税种,往往可以衡量一个城市的创税能力。一般来说,国税收入中,7成以上会上交中央,其他留给省与市里分成。
暂且统计了这些城市的国税收入:
如图,上海在创税能力上仍然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其龙头地位,没有任何城市可以动遥
说回广州,广州国税部门(不含地税部门)2015年征收的税收总额达2924亿元,大约是深圳的70%,但地方财政收入只有后者的50%;大约是重庆的2.5倍,但地方财力只有后者的62%;大约是武汉的2.5倍,但地方财力只比后者略微领先。
这些数据说明,广州地区整体的创税能力并不差,基本与其GDP地位相匹配。但由于财政留成比例低,广州的大部分税收要上交中央与省里,导致其地方可支配财力沦落到一个普通省会城市的水平,与其整体经济地位严重不匹配。
广州财力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财力不足,广州对高新企业的扶持力度明显不如同类城市,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也乏善可陈,导致不少本土企业的业务外迁。
这些年来,广州疲于造城、疲于卖地、负债累累,导致城市大饼越摊越大、产业转型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也要归因于财力不足。这个问题,广州各界已经呼吁了多年,但一直未见改观。
在内陆省份普遍集全省之力发展省城的大势下,广州这个弱势省城,究竟要不要强起来,可以留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广州沦落成一个平庸的省会城市,全省的话语权也会跟着下降。
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反过来也一样,责任越大,权力也应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