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一年,董明珠领导的格力电器已经凭借2012年定下的自动化发展规划收获了第一批发展红利。如今董明珠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格力的经验和资源社会化。在今年两会期间的多个场合,她都在高调宣传格力力主的“中国造”概念,提出通过智能制造解决产能过剩、低产低质的行业问题。
“我的企业能够拥有核心技术,而且拥有创造能力的时候,我应该把它极大化,而且社会化,不仅是为我自己服务,还希望能与全世界共享。”为此董明珠开设了自媒体,希望集合各界人士的观点共同推动家电行业转型。她相信格力在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体系上的探索,代表着未来中国家电业制造升级的方向。
董明珠的自媒体野心
近两年董明珠以敢言为业内所知,亲自出面充当格力产品代言人,包括这次开创董明珠自媒体。作为销售出身的高管,这显露出董明珠的精明之处,应了企业营销人士熟知的一条定律:CEO营销往往是性价比最高的营销策略。
开创自媒体的举动,也体现出董明珠和格力的野心与格局。一方面,这是对企业高管品牌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另一方面,董明珠做自媒体的立意并未局限于格力品牌。“如果仅仅为了让人了解格力,这个自媒体的价值就没有太大意义。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企业家通过不同的方式互相学习,通过碰撞达成一致。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工业、制造业方面好的经验,做更多的技术交流,探讨供给侧改革下的产能问题和僵尸企业问题等等。”她表示。
据了解,董明珠自媒体目前已经开创了微信、微博和今日头条客户端的入口,董明珠本人会定期上线与关注者交流。此外,该公众号的长期计划,是开通“明珠商城”的电商平台,输出符合“中国造”概念的不同家电品牌的优质产品,并通过“明珠学院”为格力培养并储备变革人才。
格力正在产品制造到营销的各个产业链环节,加速互联网化渗透,探索更多玩法和能带动企业活性的战略思路。对格力而言,在变革观念上占领行业制高点,是在储备与美的、海尔等大型家电集团长期拼杀的软实力。
“中国造”电饭煲背后的工匠精神
随着消费升级和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两极矛盾的暴露,政府将供给侧改革正式写入2016年总理工作报告,呼吁制造企业进行体系转型,激发市场活力。对此,两会期间董明珠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格力正在加速实现产业转型,将过剩产能转化为优质产能,同时重点加速智能化的发展。”她认为,在政府报告中提及的“工匠精神”,意味着企业应当在大工业时代遵循精细化、精品制造的理念,杜绝低产低质的产品。
在董明珠首提的“中国造”概念下,格力拿出的第一款产品是大松电饭煲。之所以选择这个品类切入,与财经作家吴晓波去年撰文指出中国消费者去日本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的情况不无关系。“我特别生气‘到国外买电饭煲’的事情,这个事真的刺痛了我的神经。我觉得很遗憾,同时也很悲哀。没有理由中国那么多制造企业连一个电饭煲都做不好。”董明珠表示。
为了给这款产品造势,格力办了一场体验会,用格力出品的大松电饭煲与三款国外畅销电饭煲,以相同的原材料和水分煮饭,请现场嘉宾和记者盲选出更佳烹饪效果的电饭煲。据现场统计,格力大松IH电饭煲以31票位列第一。
格力内部人士表示,大松电饭煲的优势在于有IH电磁加热这项核心技术,通过磁力线的高频磁场环绕金属锅体来产生电流,进而产生强大的火力、热传导力和优秀热对流使锅体立体发热来实现蒸煮功能,且具有升温快、控温强的特点。“为了做出好吃的米饭,近三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蒸煮实验,光实验室用掉的各种米就多达4.45吨”。
不过要实现过硬的产品品质,在现实操作中,意味着在家电产品制造的各个环节都要实现拥有足以保障精益品质的技术和设备。为了实现整个生产链条的精细化,格力近年来专注于自主研发机器人、模具设备以及工业自动化及加工、检测设备。据了解,格力空调生产线上的设备系该品牌全面自主研发,而格力的工业机器人已经实现对外输出服务,长虹等家电企业都在格力机器人的客户行列内。
董明珠透露,为了自主研发自动化装备,格力每年的投入都在50亿元至60亿元,累计投入150亿元。她把这种投入,看作格力帮助改造工业电子类企业的社会责任,“我觉得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真的能够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这种改革思路,使格力在某种程度上免于陷入中国家电企业转型期的集体焦虑。长久以来,中国家电制造企业给世界的印象是长于加工环节,但在产业链的关键零部件上和生产体系上缺乏核心技术及经验,直接导致产品升级出现门槛。而随着东南亚劳动力成本与国内差距日益拉大,中国家电业也陷入了产能过剩和产品“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格力始终坚持“掌握核心科技”的经营理念。这种理念的成型可以追溯到2005年前后,当时格力面临一个抉择,空调产品的同行都直接购买日本进口压缩机,而格力为了获取核心技术,抵挡短期内的利益诱惑,坚持自主研发压缩机的战略。十年后的今天,格力自主研发的压缩机获得一系列技术先进奖项。“我们掌握核心技术,创造技术,就显示了企业存在的价值。”董明珠表示。
一种行业内的观点认为,格力目前研制的很多先进技术和功能,在现阶段并不属于消费者的刚需,属于“无用功”。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当格力提升对产品品质、技术和服务的要求,也会带动全行业标准的升高,与此同时在消费者心中构建领先品牌的地位。
2005年格力在行业内率先推出六年免费包修政策,2012年格力又率先承诺变频空调两年免费包换,引起行业内其他品牌企业的追随,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服务升级。而今年,为了强化格力的质量优势,她进一步推出一个大胆的决策,要求格力空调产品在十年内正常运作,不可出现损坏情况。这背后是格力持续的技术变革,如今政府对供给侧改革的推动,对十年前格力定下的理念是个验证。
智能化制造的红利
近两年,随着小米等互联网企业以性价比模式杀入家电产业,传统企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关于商业模式和产品逻辑的讨论容易发酵,董明珠领导的格力也与互联网企业产生了不少观点碰撞。
不过究竟哪种模式能代表中国制造的未来,尚无定论。而董明珠的底气又在哪儿?
当笔者问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格力与互联网性价比模式的红利差异,董明珠提及了“微笑曲线”的理论:“可能现在大家都愿意追求两头(设计和销售),但格力恰恰愿意追求底端(制造),因为只有底端才能支撑起两头,否则两头是不存在的。”
“当下中国的产能落后,供给侧的改革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的升级,而是从根本上来解决,那怎么办?所以自己拥有模具,一系列空调需要的技术保证,我希望把它扩大化,推动智能制造的工业化进程。”董明珠表示。她这一番言论,也透视出格力迈入工业自动化体系和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初衷。
格力自2003年便开始引入自动化理念,公司内部曾提出“3至5年实现无人车间”的口号 。在具体的专攻方向上,格力锁定了机器人和精密机床两大领域。据公司内部人士透露,目前格力的自动化产品,已经涵盖工业机器人及集成应用、伺服机械手、数控机床、智能物流与仓储设备、智能检测设备、自动化生产线、服务机器人、工业零部件等10多个领域,共100余种规格产品。2015年产出智能装备2000台套,超5亿元。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何振红认为,中国工业和德国工业的差距在于,德国工业是五元结构,一家工厂自成体系融合设计、物流等各个产业链环节,而中国工厂的制造体系仅包括工业制造和供应链两个环节。这之间是生态体系性差距。她认为,无论是开发机器人,还是模具工厂,格力的前景在于打造出了工业系统。
她进一步指出,有别于一般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格力多年的制造经验让其对工业逻辑非常了解,以这样的基础涉足这个领域,将帮助中国制造业进行提升,与此同时,格力将获得的可能是一个几千亿的市场规模。而在工业创新过程中,非常依赖模具的打磨技术,格力凭借多年的工业经验,将为行业起到带头作用,打造出造福于中国制造业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