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一家曾轰动全球的颠覆式创新公司之死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6-02-25 12:16:47   浏览:4340次  

导读:文/顾贝妮 Healthspot的步入式远程医疗亭在2013年CES大会上首次亮相时,因其创新的产品设计引发轰动。美国最主流的商业科技媒体《连线》、《福布斯》、《信息周刊》、《商业周刊》、Techcrunch等等都曾对其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首家成功上市的在线问诊服务...

文/顾贝妮

Healthspot的步入式远程医疗亭在2013年CES大会上首次亮相时,因其创新的产品设计引发轰动。美国最主流的商业科技媒体《连线》、《福布斯》、《信息周刊》、《商业周刊》、Techcrunch等等都曾对其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首家成功上市的在线问诊服务公司Teladoc,也在当年一眼相中Healthspot,急切地与它结成合作伙伴。美国最具创新思维的克利夫兰诊所和梅奥诊所也都引进了Healthspot进行尝试。

2014年底Healthspot还获得了施乐公司近1830多万美元的投资。其创始人Steve Cashman曾意气风发的说:我们的产品具有颠覆性。

与许多全无特色,在泡沫中跟风,最终没赶上节奏的创业项目不同,Healthspot确实很有创新性。它设计的远程医疗亭被Techcruchn称为“箱式医院”(A Hospital In A Box)。一个胶囊型小屋,为病人提供有私密性的远程医疗服务。患者通过高清视频会议连线到专业认证医生进行实时沟通,有必要时获得医生开的电子处方。而它的重中之重则是远程诊断工具。

三年前CES上的远程医疗颠覆者为何破产了?

一家曾轰动全球的颠覆式创新公司之死

然而2016年1月,Healthspots却宣布破产清算,关门大吉了。美国的创新蓬勃就在于它能宽容失败,但我们仍能从Healthspots的失败中,获知些什么?

Healthspots死于债务过高

从Healthspot的融资历史来看,Healthspot似乎印证了B轮死预言。Healthspot先后共融资超过4000万,但其中约有50%为贷款,并集中在2014年下半年后。

从2010年公司创立到2013年初产品正式发布期间,Healthspot曾获得过400多万美元的天使投资,2014年5月还获得过一笔高达1830万美元的投资,来自于施乐(Xerox)企业风投,实现了A轮融资。而在此之后,Healthspot的产品出货量始终未能有所突破,进一步融资显得无所依凭。

三年前CES上的远程医疗颠覆者为何破产了?

2014年11月和2015年1月,Healthspot不得不贷款筹资,欠下了超过2000万美元的债务。原以为凭借与Rita Aid的战略合作,将有可能实现几百套设备的安装,度过难关,却因Rita Aid公司的重大变故而无法收回,清算时仓库中尚有137座崭新的医疗亭。巨额债务压迫下Healthspot难有回旋余地,不得不于2016年申请破产。

不过这都是结果,作为一个颠覆性新模式的代表,Healthspot之死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其颠覆性的来源,就在于其引入了互联网的新理念,不过作为互联网公司,其存在什么问题?作为一家医疗公司,其在传统医疗设备根本问题上又存在什么问题?

作为互联网公司:边际成本过高,未能快速获得规模效应

Healthspot相比使用移动应用或PC登录网络随即随用的远程医疗服务从功能上说更甚一筹,它解决了远程医疗中基本无法进行临床检查的难题。Healthspot这个箱式医院内部有一整套数字化诊断工具,可支持医生进行多项远程诊断。它安置有听诊器、皮血管器、体温计、脉搏血氧计、血压袖带甚至包括耳镜。因此,仅需占地40平方英尺(约3.7平方米)便可实现一个普通诊所的基本功能:与医生沟通,常规检查,拿到处方。

此外,Healthspot往往将其医疗亭安置在大型连锁药店内,因而患者拿到处方后,便可直接在药店内取药了。可以说整个服务流程完整,符合大家常说的“闭环”。

然而,Healthspot的思维模式更偏向于传统设备公司,作为远程医疗服务平台Healthspot的发展轨迹全无互联网公司该有的思维。

高昂的硬件及其维护成本。把设备卖给零售店与快速大规模的实现安装量矛盾的。从营收结构上来看,Healthspot期望在每次问诊中获得约30%左右的佣金,超过3亿美国人平均每年看3次门诊,Healthspot只要能分切一小块就足够了。然而这营收实现的最重要的前提就是Healthspot医疗亭的安装数量。Healthspot寄希望于与连锁药店合作,希望他们花钱购买设备同时缴纳维护费,这令连锁药店选择与Healthspot合作制造了一个不小的屏障。无法快速的将设备装载量提高,就无法与其他初诊服务方抢夺用户。截至清算时,过去3年里Healthspot仅安装了54座,总计获得110万美元的销售额。

笔者并没有查到造价成本数据,但可想前期投入的研发成本和制造本身的费用都不低。在Healtspot看来1.5万美元安装一套大约已经是吐血价了。再加上设备本身还将产生可观的修理维护费用,这些都令每运营一座Healthspot产生的边际成本居高不下。

使用场景过于局限。因Healthspot医疗亭配置了相对复杂的诊断功能,提高了其使用场景的条件限制。Healthspot医疗亭并未完全实现自助,在设计方案中就专门为医护助理人员设置了一个工作台。在开始远程诊断之前和结束后都有医护助理。也就是说,Healthspot还是无法在完全没有医护人员在现场的情况下使用,这也就无法随意找个场所安装Healthspot,它必须配备或合作或自营的现场医护助理人员。

核心诉求未能突出实现。从患者体验上来说,相比直接用移动应用或PC登录的远程医疗服务,你还得移步到就近的网店去问诊,而Healthspot的安装量太低限制的覆盖范围。如果将便利性作为核心诉求,那Healthspot医疗亭模式显然比不过随时随地链接的在线问诊服务。尤其过去3年里,美国在线问诊服务发展迅猛,大批消费者接受了这类服务模式。

作为医疗设备商:价值诉求并非不可替代,面向少量大客户风险大

Healthspot计划将它的“箱式医院”销售给那些相关利益角色,尤其是大型连锁药店。

特别要说明的是,Healthspot的倒掉并不意味着店内步入式诊所的衰退。

2010年开始,店内诊所(In-store clinic)在美国渐渐兴起,零售巨头们纷纷开始建设这种无需预约,快速响应消费者普通疾病的门诊需求且价格低廉的门诊处,既往模式下的店内诊所需要开辟一块独立空间并配置少量医护人员,当然常规临床诊断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沃尔玛、Target这些零售巨头都开设了店内诊所,尤其在美国大型连锁药店内逐渐成为标配性的服务——美国连锁药店三强:CVS Health、Walgreens、Rita Aid都有开设了店内诊所。

Healthspot公司也正是在2010年成立的。Healthspot的初衷希望用他们的产品作为旧模式店内诊所的替代者,进一步降低运作店内门诊的成本。据悉按旧模式建一个店内诊所的成本高达25万美元。而Healtspot仅收取1.5万初装费。之后零售店再按月向Healthspot缴纳950美元的维护费,以及每次问诊10美元的技术支持费,以涵盖隐私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能技术服务的费用。在Healthspot内进行远程诊断服务,患者每次需要缴纳70~80美元,Healthspot将从中抽取18~24美元。

因此虽然Healthspot能降低店内诊所的自建成本,但这个方案却并非不可替代,只是Healthspot将场所及工具集成在一个精美的盒子中了,看起来确实更为高大上。但在采用Healthspot之后,还得按月支付运维服务费,以及每次服务收入还需划出约30%给Healthspot,这为实现店内诊所的营收平衡带了更多压力,这些也令目前客户有所犹豫。

而Healthspot要说服的客户都不是普通客户,它们都是零售巨头。这样的订单往往不是一两套设备,而是整个地区的至少几十家的安装量。对于一个新鲜事物来说,订单越大推销起来越困难。2013年初Healthspot的产品推出后,直到2014年11月才在真正意义上获得了关键客户,也就是Rita Aid连锁药店在俄亥俄州的首批25个门店,而Healthspot原计划在2014年底安装100~200个医疗亭,显然差距甚远。

Healthspot还希望它的设备能被大企业的员工福利部门、经营长期护理的机构及急救部门采用,但这些目标客户却没几个能接受这笔开销。


赞助本站

相关热词: 颠覆式公司 创业企业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