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熄灭的小把戏
(来源:优酷网)
2本文作者 Josh Burwick 是Sand Hill East Ventures的管理合伙人,他曾经在 Moore 资本,Pia 资本任职。目前在 Goldman Sachs 科技行业研究投资和销售。
我曾经向各企业表达出一种明确的警示,即如果没有可行的商业模式,那么非融资性运营或者过早夭折将成为一种难以避免的结局。
更具体地讲,我认为从长远角度考虑,投资方对于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企业们的高度关注是种积极迹象。对于那些并不具备可行商业模式的年轻公司而言,轻松获得新一轮融资对于市场的整体健康态势实际是种消极因素。事实上,只有能够切实解决难题的坚实商业模式才值得我们为其生钱。
而糟糕的资金环境对于运营状态良好的企业而言则是一种变相的福音。这些企业能够在这种收紧阶段获得以下几项显著收益:
更轻松地招徕到难于寻获的杰出程序员。
出色人才的竞争激烈程度有所下降。
作为结果,可以为人才提供较为合理的薪酬期望。
需求为创新之母
许多巨头级企业都是在经济衰退阶段诞生的——包括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 IBM 与通用电气以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微软等等。着眼于近期,苹果的现代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可以视为从 iPod 时期开始)也恰好赶上了 2001年 底互联网泡沫破灭这一非常时期。经济衰退令从业者紧张非常,而相关行业及学科也开始集中力量并提升效率,旨在应对这种宏观层面的逆境。
但那些在早期发展阶段获得大笔资金的企业却往往呈现出江郎才尽的普遍态势。其中相当一部分快速积累起数额可观的财富,但却在短短几年之后陷入破产困局。正如那些整天磨练自身球技以期加盟 NBA 的年轻运动员,初创企业的核心往往源自几位成员在车库或者宿舍当中鼓捣出的伟大产品。不少专家表示某些职业运动员在赚得数千万薪酬后又快速破产的下场其实在意料之中,但他们对初创企业烧掉大量资金却又全面崩溃的状况却显得震惊非常。
我们需要以谨慎的态度运用资本的力量。一般来讲,在获得可观的资金资源扩充之后,年轻的创始人往往需要面对规模更加庞大的管理体系。这种恣意进行的人员拓展会带来高昂的成本,并有可能损害企业作为立足根基的文化原则。正所谓一条臭鱼就会腥掉一锅好汤。
网络泡沫的精简版本
目前的经济环境类似于 dot.com 泡沫的精简版本,当时那些根本不应该出现的企业——例如 Pets.com 以及 Snowball.com——有理有据地关门大吉。换言之,如果没有互联网泡沫作为支撑,这些企业压根没有诞生的理由。快速推进至今天,种子融资已经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行为——环顾我们的亲戚、朋友或者邻居,几乎每个人都在琢磨着如何创建自己的初创企业。
“我们就是尚处于雏形阶段的 Uber”,很多人都爱这样强调。一般来讲,这类企业根本无法提供适用于问题的确切解决方案。即使已经确定了实际痛点,他们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只能带来极为有限甚至根本无关紧张的改善。而且在投入运作之后,相关成果根本没有什么显著的发展空间。
给天使投资人与风险投资方的建议
将当前的紧缩形势视为一种积极信号,从而更加谨慎地做出选择,旨在确保投资对象能够在严酷的经济环境下生存下来。
确保管理层 / 创始人能够在低薪酬水平下发挥可观的业务推动作用。
确保投资对象能够切实解决某种痛点,且该痛点不会受到经济形势或者融资周期的影响。
以严谨的方式进行估值。举例来说,公有 SaaS 企业的市场估值在过去六个月中已经缩水为原本的七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有鉴于此,与此领域相关的投资数额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接下来,继续前进并保持贪婪的心态!找到那些拥有强大基础面的商业机遇,同时忽略那些源自恐惧的盲目判断,最后再决定是否为其掏出真金白银。
本文编译自:sandhilleast.ne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3671.html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在创业,并且希望自己的项目被报道,请戳这里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