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阚丽丽报道
11月23日至25日,以“协同融合共赢,引领智能社会”为主题的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届时来自世界各地最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将会一一亮相。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推进,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产业化,许多国家都在出台各种政策扶持机器人的发展,机器人越来越成为一种朝阳产业,但与此同时,关于机器人对劳动力冲击的讨论也越来越多。现今更多的专家学者是站在“机器人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立场,但是,同时他们也承认,机器人会越来越智能,会慢慢具有除却劳动功能之外的能力,不排除拥有和人相似的思维。如果是这样,人与机器人的区别在哪儿?由此衍生出的问题恐怕是人类无法想象的。
如火如荼的机器人产业
在互联网+、大数据的趋势下,智能产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如智能家居、智能手机、智能路由器、智能温控器等。然而,在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的工业自动化越来越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以机器人代替劳动力的时代已然到来。
据了解,自2013年开始,机器人已成为全球最大市场,2014年更以50%的增幅成为单项幅度的全球冠军。值得注意的是,近3年来,这股机器人“风暴”早已席卷中国市常
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统计,201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达到2.7万台,同比增长19.5%,占世界工业机器人装机量的14.8%,同时,国内工业机器人存量已突破10万台,占世界存量的8%。2013年我国市场销售工业机器人达3.66万台,占全球销售量的1/5,同比增幅达60%。
此外,2014年我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售量约5.7万台,同比增长55%,约占全球销量1/4,已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消费市常
预计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量将达3.5万台,占全球总量的16.9%,成为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市常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接下来的10—15年时间里,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将继续保持“全球最大市场”的体量,也将是增幅最快的市常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机械处处长王建宇表示,目前,我国正加紧制定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助推我国机器人在研发、推广应用以及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良好的产品市场开拓与维护,离不开买手与卖手的维系。在机器人市场的良好发展前景下,我国相关上市公司争相加码机器人产业,为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源动力。
“正在编制的《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将聚焦五大核心技术装备,包括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分析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中国工程院制造业办公室专家董景辰曾表示。
在强大的政策推动与巨大的市场潜力诱惑下,上市公司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与并购可谓风起云涌,持续走热。
如上海新时达(002527)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正聚焦于机器人与运动控制类新产品的市场拓展和电梯物联网的市场布局,并将之作为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将大力发展高端、智能、自动化成套业务,加快发展线性和水平多关节机器人及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目前,致力于特种机器人研发的赛为智能(300044)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积极推广智能无人机,并已与军队签订订单;上海锐奇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则预想以焊接机器人为抓手,突破到“智能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领域,计划用1-2年时间打造智能工厂,并进行推广。
国外发达国家在机器人应用领域更为宽广。机器人出口也成为拥有机器人自主品牌国家的一项重要出口项目,机器人技术也成为国家科技水平的有力佐证。
作为“机器人王国”的日本,一直走在机器人研发生产领域的前端。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报告显示,1995年以来在机器人工学领域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公司中有8家为日本企业。政府方面,日本将通过放宽监管、加快审查,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协同民间企业共同投资等,使得产业的市场规模扩大到2万多亿日元。此外,政府还致力于向多家中小企业提供机器人引进方面的咨询,并支持廉价机器人的开发。
机器人诞生地—美国于2011年推出“国家机器人计划”,以“建立美国在下一代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方面的领先地位”。2013年,美国推出2.0版本机器人路线图。今年夏天,一家名为MegaBots的美国创新公司更是向日本水道桥重工公司下挑战书,以求大型机器人的一较高下。
在德国,很多领域都能看到机器人的“身影”。现阶段,工业机器人在德国已成熟应用在汽车制造、金属加工、电气电子等多个工业领域。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14年,德国每一万名制造工人配备有292台工业机器人,仅次于韩国和日本。
德国汉堡大学教授、机器人专家张建伟认为,未来的智能工厂并非无人工厂,而是需要人和机器更密切地协作。市场的需求以及工业技术的支撑,机器人的火热势必将进一步蔓延。
“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国际上有舆论认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机器人的应用创造了条件,而劳动力的告急加大了机器人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下降,“民工荒”的浪潮已出现端倪,招工难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正困扰着制造业。事实上放眼全国,不断增加的用工和制造成本已是“中国制造”的普遍情形,这正在加速蚕食制造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之东南亚等新兴制造市场的崛起,传统的“中国制造”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不少省市相继出台了多项刺激举措,一些地区更明确提出“机器换人”计划,让机器人走入工厂代替人工,是不少制造业企业的应对方法。
中国产业洞察网分析师李强认为,人口红利的持续消退,给机器人产业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机器人本质上是制造系统的自动化,在“机器换人”填补劳动力缺口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制造成本也是机器人受到青睐的另一因素。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过去50年中国生产率提高了3/4,但由于国内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加上中国劳动力成本每年上升10%,必须通过机器人以及自动化降低成本。业内人士还指出,20年前,20万千瓦的发电机运行可能需要1000人,而现在200万千瓦可能也只需要200人,效率可想而知。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认为,人的双手完成着70%的工作量。而工业机器人的出现正是出于人们对重复性、精确度、危险性工作的无法胜任,从而寻找更适合的替代物。
近日,扫雷机器人就参与到中越边境第三次大扫雷行动中。据报道,扫雷机器人使用的纤维单根可以承受300公斤的拉力,比普通产品拉力强两倍以上,同时产品具有防静电、耐高温、阻燃等特性,对扫雷的恶劣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性。
此外,侦察机器人、管道机器人、排爆机器人、排雷机器人、移动靶训练机器人、消防机器人、勘察机器人等多款产品,都将在替代人工完成危险、恶劣、有害的作业环境,保障人的生命安全。
劳动密集的工序,劳动强度大的工种,高精密、高清洁的作业,自动化生产线上下料,超常态(极高温、极低温、极高压)制造都需要机器人来完成。
相信未来更多的机器人进驻工厂,与此同时,大量人工被解放到高附加值的岗位上,将有利于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壮大生产研发的队伍,为科技创新注入活力。
机器人更“人性化”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根据功能不同,机器人又被分为一般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目前,我国生产的机器人大多数属于一般机器人。无论是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是服务机器人,最终都将发展为具有学习能力的智慧型机器人。
伴随3D视觉感知和认知、以及力觉传感器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与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可以完成动态、复杂的作业使命,实现多机协同,并与人类协同作业。
对于机器人的潜质,前谷歌无人驾驶汽车负责人、现在投身到在线教育的 Sebastian Thrun认为,机器学习的速度要远远快于人类,因此,机器学习也会很快扩充到其他领域里。
现如今,机器人已广泛存在于制造业,但是随着它们越来越高级,机器人将会进军新兴服务产业。有专家预测称,2021年,第一个机器人药剂师将在美国产生。2023年,随着收集、管理以及理解数据变得越来越容易,政府部门可能放弃传统的收集数据方式,将有首个政府利用大数据系统取代人口普查。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报告,随着AI和机器人的共同演化,2025年,30%的公司审计将由人工智能完成。人工智能将取代许多人的工作,包括一些白领工作。即使是经济体中收入最高的职业,也有很大部分可以被自动化取代,包括财务经理、医师和一些高层管理人员,包括CEO。
设想一下,机器人若是能包括像人类一样进行交流,具备情感色彩,与人类一起工作等,将是怎样的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
事实上,就目前许多科学家、机器人发烧友都在致力于让机器人更“人性化”,这绝对不是异想天开。过去做不到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做不到,若非有这种信念,哪会有现今的谷歌无人驾驶汽车。
作为手机中的高端机—iphone,它的魅力不仅局限于高配的硬件系统,以及更具观赏价值的外观,涵盖广泛、功能强大的软件APP让iphone形成一个闭合的产业链。Home键更是开启了人与Siri的对话体系,解放双手,帮忙完成拨号、发短信、搜索等操作。
据国外媒体报道,未来机器人还能够识别人类扑克脸隐藏的微表情。目前,芬兰奥卢大学计算机研究员设计了一种程序算法,能够精确捕捉到人类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微表情”,因此机器人装配该程序算法,将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甚至超过了人类。
显然,机器人已然具备替代人类操作的功能,对于情感方面,Siri之父、ViV公司创始人Adam Cheyer表示,计算机离情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