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移动医疗的主题会议很多,本文作者在移动医疗的热潮下发现了现在创业者的几个通病:①过于依赖讲故事②把投资这件事想的过于简单③缺乏基本的对自己公司和产品的热爱④着急入场抢赛道。
来源:亿欧网作者:东瓜
刚刚过去的一个周末对于移动医疗的创业者来说是一场精神狂欢。仅北京就有近十场活动:第六届财新峰会“中美医疗创智对话”分论坛,健康报主办的2015中国健康大会主论坛,互联网协奏医改研讨会分论坛,分级诊疗如何借力移动互联分论坛,2015移动健康创新大赛分论坛,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医院建设实践分论坛,医患友好度推进医疗行业生态跃进分论坛,互联网+助推医疗健康事业强基层分论坛,《独角兽工作室互联网医美平台测评报告》发布会,动脉网、联想之星和蓝驰创投主办的星动享医汇公开课。
除了说相声的,能一口气把上面所有的活动说出来都费劲。
本来移动医疗如此火爆,作为行业观察者应该高兴才对。可是,我看到的却是创业者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换句话说,这个市场已经热的过头了。
产品做好了吗?!你就忙融资,忙宣传
按照过去的做法,一般一个产品上线之后会先内测,大概几周后才正式上线。运营一段时间跑出一些数据了,功能也稳定了,再开始宣传跑量。可是在移动医疗圈,这种打法好像已经落后了。最新的打法是,刚有一个做产品的想法就开始做BP、找投资,找到投资之后开始找媒体讲故事,中间见过一些人之后,再改BP,过一个月再上线产品。
一旦有人问及有关盈利模式的问题,一律回答“我们现在暂时不考虑商业模式的问题,先把流量做起来,只要有了流量就不愁商业变现”。且不说流量变现一说能否立得住脚,你真能把数据做起来也行呀。可现实情况是,CEO一周有三天在见投资人,三天见媒体,剩下一天还要准备一下创业大赛,根本抽不出时间管公司。这样下去产品怎么可能打磨的好,数据怎么可能做起来?
你是不是以为投资机构都傻
过去的一年,大量热钱涌进移动医疗领域,给人的假象是:不管谁拿着一个不算太丑的BP,能说上10分钟,都能找到人投资,因此出现了一大批跟风的所谓“创业者”。其实呢,投资人一点也不傻。专业的投资人一天至少要看四五个项目,多的时候一天甚至要看几十个项目,凭什么你这几页PPT就能让人眼前一亮。
另一个问题是,都到了这个时候了,投资人已经把LP的钱花的差不多了,所以现在主要是精打细算着堵一堵赛道。你说你拿着一个没有数据、没有盈利模式的半成品谁会理你。红杉资本的陈鹏辉有一句话很好的总结了投资人的心态:我们对移动医疗长期看好,但对于投资项目将保持谨慎。
对自己都不重视,凭什么让别人重视你
有一些创业者倒是迈过了前面两道槛,已经把产品和模式都做出来了,但是在推广的时候却太过随意,甚至缺少常识。2015移动健康创新大赛上,有一位公司创始人在最后一页写到下一轮的融资计划和预计用途的时候,所说的原话是:我就随意的写了一下,大概需要融资3000万,出让20%的股份。当时小伙伴们就惊呆了,这得多么不重视自己的公司才会说出这样的话。不出意料,这家公司成为那一场比赛的最后一名。
想明白再入场,不会太晚
创业最忌讳的事情之一就是频繁的改换产品思路。我作为观察者常常会和创业者聊天,让我迷惑的是,有一些创业者倒是有雄心壮志,但是今天一个想法,明天一个思路,最终哪一个都没做成。这种情况归根结底就是没有认真反复推演自己的商业模式。易加医的许逸曾私下分享过,他从创业到现在,BP基本没变过。因为在开始之前,他就已经想好了各种可能性。
有些创始人特别怕赛道被人抢先。说实话,现在移动医疗的细分领域市场根本就没有开拓起来,早做一个月和晚做一个月差距并不会很大。倒是创业思路一旦出了问题,再想掉头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想明白入场,并不会太晚。
创业,比你想象要难
有的医生看到张强成功,又感觉自己的学术地位比他厉害,所以想当然的以为自己会成功,其实并非如此。张强医生的成功绝不仅仅考的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良好的品牌意识和其他各种素养的集合。一个创业者除了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以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营销能力、整合资源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等,甚至,还需要很好的体能。基本上创业是对一个人全方位素养的考验。
创业,其实是一种创新
罗振宇说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我们平常语境里的创业者是指什么呢?是开公司吗?并不是。那是什么呢,是一种创新。真正的创业归根结底是一种模式的创新或者产品的创新。
投资人有一个共识:所谓的趋势和风口以及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对既往历史的沉淀和总结,没有人真的可以预测未来。真正的预言家其实是创业者自己。其实,现实的世界中本没有风口,只是一群创业者先跑起来,带动起来了一股风。作为一个合格的创业者,要努力成为那股风,而不是去盲目追逐所谓风口。
都别着急参会了,回去安心做事吧
上周末的这几场大会,几个移动医疗大佬频频串场,大谈商业模式和成功经验。他们不累我都看累了。一个活跃的创业者在参加完最近的一个比赛之后也跟我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想再参会了,准备静心闭关一段时间,好好想想公司的事。我很认同他的做法。说真的,大会已经够多了,该了解的估计也了解的差不多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都别着急参会了,回去安心做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