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电子芯片植入人类身体不再只是停留于电影幻想中,挥挥手就能自动锁门,摇摇头就能驾驶车辆,握握手就能传送文件,甚至毫不费力地找到被绑架者等酷炫场景,都在逐步变为现实。部分家长担心人贩子拐跑小孩,甚至提出在小孩身上植入具有定位功能芯片的想法。上述种种现在听起来或许有些疯狂,但不可否认的是,芯片很可能会颠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不远的将来,植入芯片是否会像打防疫针一样变得稀松平常呢?谁也说不准。
电子芯片从实验室走向大众
电子芯片植入技术在医学界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通常人们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植入医疗设备,但随着越来越多“科技狂人”的出现,这一固有的观念正被悄然打破。
早在2002年,英国雷丁大学的客座教授凯文·沃维克就利用外科手术,将一个3毫米宽的方形芯片植入到左腕内,连接上了100个电极,使自己的神经系统通过芯片线路与计算机相连。只要他在办公大楼里进进出出,所有由电脑控制的房间都能认出他来,自动开灯、开门,电脑还会发出“早安,凯文教授”的问候,并且在接到新邮件时通知他……凯文教授的实验令人不禁遐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人体植入芯片后究竟会开启多少种可能呢?
与过去更偏向于小规模实验的产品相比,近几年的植入式芯片开始真正走向大众。体积从大到孝从不携带电源到携带电源、从被动接收信号到主动探测、发送信号,价格也越来越便宜。
2014年底,美国奇点大学教授雷蒙德·麦考利在自己左手的虎口位置植入一个微小的芯片胶囊。据他说,植入过程是一个小手术,他只是流了一点点血而已。“整个过程就像小时候被蜜蜂蜇了一下,植入完成后,芯片所在的地方会有一个米粒大小的鼓包,但没有再产生任何疼痛感。”这枚芯片可以存储数据,也支持NFC(近场通讯技术)无线传输。只要拿手机轻轻从手上一扫,就能读出芯片里存储的信息或存入新的资料。整个芯片的“生命周期”中,写入操作可以超过10万次,存储量则高达1G。现在,麦考利已经把自己的名片信息存在芯片里,而他家的房门也装上了NFC装置。回家时,他根本不用钥匙,只要用左手靠在门把上,然后一拧就能开门。
植入式芯片
主要应用于医学治疗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的李斌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植入式芯片研究,她认为,植入式芯片主要应用于医学治疗,对某些疾病可能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对瘫痪病患来说,植入式芯片起到一个替代受损神经系统的作用,它首先记录大脑发出的信号,并模拟生成神经信号,从而刺激下端神经,让瘫患者能控制肢体活动,重新站立起来。”李斌介绍道,虽然目前植入式芯片仍没有进入临床试验,但这是一个主要的研究热点,也是最有意义的发展方向。“怎样解决生物相容性问题,从而让芯片能一直埋在体内,利用生物电或从体外提供能量,使芯片更稳定持久,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李斌说。
除了医疗以外,植入芯片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比如警察可以使用微芯片来追踪罪犯、用于定位逃犯、目击证人和失踪人员,如果在芯片上加载报警功能,一旦被监视对象进入到受限的地盘上,报警系统就会被触发,这一功能能够应用在防止偷渡上。在金融领域,芯片一刷,就可以轻松支付,如果将个人数据,如护照信息等装在里面,旅行将会变得更加简便。
李斌教授指出,目前的植入式芯片主流是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即芯片只作为个人身份的认证,其他数据存放在云端,有需要时利用读写器扫描芯片便可。
植入定位芯片可防儿童被拐卖?
早在2009年,我国就已成立全世界首个“打拐DNA数据库”,只要将所有丢失孩子的父母血样以及找回来的失踪儿童血样采集到,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准确地查找,但前提是得找到被拐儿童。微信朋友圈曾掀起热烈讨论:在不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未来能否给小孩植入带GPS定位芯片?
对此,李斌认为:“单纯从技术上讲,电子芯片可以实现搭载GPS定位功能,但电池问题目前仍无法解决。人体本身的生物电太过微弱,电量不足以发射和接受卫星信号,如果用外接电源,又失去了植入芯片的隐蔽优势。”李斌强调,植入芯片在现阶段主要是针对病人而言,是没有办法时的下策,相当于给残疾人装配义肢,对人体健康起辅助性作用。
“我个人觉得没必要在孩子身上植入芯片。芯片毕竟是一个异物,而小孩在成长,骨骼肌肉会发生变化,芯片可能会在体内移位,加上芯片埋藏在皮肤下,信号长期穿过人体组织,经年累月会对健康产生什么影响,怎样控制信号频率才能使伤害最小,都还没定论。”李斌说。其实,人类身体还有很多“密码”可作为身份验证,包括已知的指纹、瞳孔识别,还有步态、表情识别等。这些都是比植入芯片更安全可靠的手段。而且植入式芯片涉及道德隐私方面的纠纷,还存在强制植入和未知植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