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物联网大势下的国产MCU企业:是机遇还是挑战?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5-08-27 16:44:45   浏览:21424次  

导读:在物联网的大趋势下,作为物联网的一个核心构件MCU迎来了巨大的契机。但是所面临的行业竞争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国内微控企业,若要抢占市场,势必会在技术上与价格上与国外微控其一进行一番短兵相接,所以国内微控企业应该明确自身市场定位,细分应用领域,量...

在物联网的大趋势下,作为物联网的一个核心构件MCU迎来了巨大的契机。但是所面临的行业竞争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国内微控企业,若要抢占市场,势必会在技术上与价格上与国外微控其一进行一番短兵相接,所以国内微控企业应该明确自身市场定位,细分应用领域,量身定做最有效的方案。同时应重视自身的渠道建设和客户合作,与下游厂商紧密合作,最大程度发挥本土优势。

近年来,可穿戴市场的兴起和信息安全意识的提升,成功促进了物联网的逐渐铺开。这同时,在物联网系统中最为关键的32位MCU也迎来变革潮,使用量大幅提升的同时,也正式展开了价格战。那么倚靠中国大市场的国内MCU企业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节点?

在IC Insights公开的报告中提到,由于近来针对智慧卡与其它物联网应用的32位MCU使用量大幅增加,预计今年全球的MCU出货量将增加33%,达到254亿颗。不过相对的整体营收增幅却让人大跌眼镜,预计只会增加4%,达到166亿美元。

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因为这部分32位MCU的价格将会大幅下降,并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实现物联网连接功能以及感测器的这部分MCU目前正面临较大的价格下行压力,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戴装置、无线感测节点以及其他嵌入式功能都一定程度上加重了MCU下跌趋势。

物联网大势下的国产MCU企业:是机遇还是挑战?

不过尽管预测MCU价格将进一步下跌,IC Insights还是预测明年MCU整体营收仍将成长7%达到177亿美元,全球市场单位出货量预计也将提高25%,达到316亿美元。

由此可见MCU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伴随而来的行业竞争将会是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情形下MCU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呢?国产的MCU企业又该何去何从呢?

32位增长最快 SoC是大趋势

随着可穿戴式装置与物联网的兴起,装置设计都向更轻薄短孝价格低廉发展。由于8位和32位MCU的价差已经缩小,未来8位的应用将越来越少,加上8位与32位的开发平台不同,且在未来智能家庭与App应用的可扩充需求之下,全都以32位来设计可能更具成本竞争力。目前32位MCU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出8位和16位MCU。32位MCU在全球增长速度是15%以上,其中ARM架构的32位MCU的增长速度更达到这一速度的两倍。

尽管MCU与传感器的工艺技术有很多不同之处,目前实现整合比较困难,但是SoC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尤其是对于一些相对容易实现整合的传感器类型,比如触摸屏控制器、加速度计、陀螺仪,整合芯片将会占据明显的优势。国内外厂商正纷纷扩展MCU整合数位转换器(ADC)、运算放大器(OPA)等前端(AFE)方案的特定应用标准产品(ASSP)MCU或系统单晶片(SoC)阵容,以期优化多种传感器数据连通、转换和运算流程,加速实现从感测到数据转换、即时处理的物联网标准运作模式。

物联网需求成为增长最大动力

可穿戴市场的需求骤增,使得兼具低功耗和高性能的MCU产品商机无限,并已吸引到越来越多芯片业者积极投入适用于可穿戴设备需求设计的微控制器解决方案中。而物联网领域的爆发更将成为MCU产品未来增长的第一动力。

物联网大势下的国产MCU企业:是机遇还是挑战?

虽然上面提到32位产品增速最高,已经在市场上逐步取代8位MCU,但由于8位MCU简单易用,功耗成本低,只要设计得当,设计人员完全可以使用代码空间很小的高级语言,开发出一系列创新应用。所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8位MCU仍可以在汽车、工业、消费电子、白色家电等各类应用中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中国 工业4.0 战略的提出,国内工业的转型升级加快,该领域对MCU产品的需求也将持续快速释放。目前MCU在该领域的主要应用仍为工业电机控制等传统应用。MCU通常着重于I/O口数量和可编程存储接口的大小,非常适合需要支持大量I/O操作和多功能的电机系统。随着新型电机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升,比如矢量控制、空间磁场定向、坐标分解以及PI调节环路等,这在以前比较常采用8/16位MCU就已经遇到了性能的瓶颈,直接推动了32位高性能MCU产品的发展。

工业控制领域是一个需求差异很大的产品领域,对MCU厂商的定制化开发整合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这一方面要求MCU厂商提供性能覆盖更全面的MCU系列产品,另一方面也促使MCU厂商在整合前端芯片、后端处理芯片等方面提供更为全面的解决方案。

国内企业迎来三方面利好

国内集成电路企业开始积极推出MCU产品,主要的考量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阔的市场空间。如前面所述,MCU产品在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网络通信等众多应用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市场规模庞大。国内集成电路企业若希望能在未来的半导体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适时进入MCU市场将是必然。

第二,市场份额相对分散,不存在技术以及市场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企业,国内企业进入的难度较校虽然目前占据市场份额前十位的企业仍然都是外资企业,但市场份额最大的瑞萨也仅占16.9%,前十名加起来占据了整体市场的80.9%,市场竞争较为充分,份额相对分散,不存在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企业。国内企业在进入该领域时,将会面对激烈的竞争,但不会遭遇垄断级厂商的压制。

第三,国家信息安全的要求。由于MCU产品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不少领域涉及到国家信息安全。在国家推动信息安全战略以及集成电路产品 自主可控 的要求之下,国产MCU厂商将会获得一部分近乎蓝海的市场,这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国产自主MCU将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竞争激烈 明确定位是关键

我们看到了国内很多企业都在积极推出MCU产品,例如之前专注于存储器产品的兆易创新,专注于智能卡芯片的华虹IC,专注于电能计量的上海钜泉,以及在MCU领域有一定基础的华润微电子等等。这些企业在MCU领域都缺乏基础或是基础很弱,在顺应市场潮流积极进入这一领域的时候,将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在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网络通信等领域,对MCU产品的要求较高,这些领域也是目前MCU一线厂商展开竞争的主要战常这些领域的客户对产品有严格的认证机制,已经建立的合作关系都相对稳定。国内厂商凭借目前的技术实力和产品性能,短期内很难在这些领域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在消费电子、仪器仪表等中低端领域,国内厂商将有实力与国际一线厂商展开竞争,但可能会面临外资厂商在低端产品领域的压价竞争等情况,对国内企业的渠道拓展能力以及资本实力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其次,目前各家MCU一线厂商的主流产品基本上都是基于ARM内核开发,在核心参数等方面很难拉开大的差距,各家竞争的方式已经从单一MCU核的竞争扩展到了以应用为向导的解决方案的竞争。从近几年的产业整合来看,业内一线的厂商均在围绕MCU核心,通过收并购等手段积极扩充自身的产品线,包括连接芯片以及前端传感芯片等,以期能够做到为客户提供全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国内集成电路企业不仅在MCU领域实力较弱,在其他领域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内部产业整合难度较大。

基于此,建议中国国内半导体企业在进入MCU市场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确定技术路线和产品定位,基于ARM内核,集中攻克32位产品;其次要明确自身市场定位,找准细分领域,集中力量完善针对特定细分领域的产品及解决方案;最后,中国半导体企业应更加重视自身的渠道建设和客户合作,依靠自身的本地化优势,在与下游厂商的合作中逐步形成稳定的伙伴关系。


赞助本站

相关热词: MCU 物联网 芯片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