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手机在经历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进化的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作为一款以通讯为依托的产品,无论其功能有多么强大,应用场景是多么复杂,它始终离不开借助SIM卡来通实现通话、存储用户身份数据或是连接移动网络。相比那些显而易见的噱头创新,SIM卡的演变并非是人人都会关注到的,然而也正是凭借这种低调的创新才让厂商不断完善着智能手机的工业设计与内部结构。
你真的了解SIM卡吗?
多数人对于SIM卡的了解其实仅限表层,只知道SIM卡插在手机里就可以通话、上网。不知不觉中,SIM卡的形态已然发生了很大改变。什么大卡、小卡、标准卡说起来非常拗口不说,甚至当你购买了新手机还没来得及焐热就要优先去营业厅搞定换卡的事儿,当然,随身携带取卡针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SIM卡全称是用户身份模块,英文命名为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主要作用是存储用户身份识别的数据、短信数据、电话号码;实现2G、3G、4G网络的接入;管理用户PIN码、加密等等。
SIM卡的构成由CPU、ROM、RAM、EEPROM与I/O电路组合而成,当我们要使用SIM卡时,实际上是需要手机向SIM卡发出命令,此时SIM卡会根据当地的标准规范来执行或拒绝,它本身并不是单纯的信息存储器。
另外你需要知道SIM卡本身也是有容量之分的,包括8KB、16KB、32KB、64KB、128KB甚至是512KB大容量SIM卡,容量可以用来存储电话信息、短信内容或是收藏运营商服务。
手机SIM卡现有的四个形态
在手机普及之后,SIM卡一共经历了full size SIM卡、mini SIM卡、micro SIM卡、nano SIM卡这四个阶段,我们分别来看它们之间的差别。
1、 Full size SIM卡(原卡)
最早的SIM卡版本是与标准信用卡尺寸相似,也就是类似于IC电话卡那样,一般用于大型通讯设备上,这个卡上会注明SIM卡的信息,比如号码或者PUK码等等,方便用户在购买后保存。
2、 mini SIM卡(标准卡)
考虑到智能手机的小型化,自91年开始,SIM卡逐渐变为mini SIM卡,mini SIM卡一般会嵌入在原卡中,沿着切口取下即可使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身边都伴随着这种标准卡来使用,由于一般手机都是支持开启后盖,因此更换这种SIM卡的方式非常简单。
3、 micro SIM卡(小卡)
2003年开始,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mini SIM卡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尺寸更小的micro SIM卡,规格要比标准卡小52%,首次商用的机型为2010年推出的iPhone4。由于iPhone4产品本身算是智能手机革命性的创新,因此这款产品直接带动了厂商与用户的换卡热潮。
4、 nano SIM卡(微型卡)
2011年起,苹果公司再次提出了nano SIM卡的概念,在当时符合标准的还有诺基亚与黑莓,区别在于后者想把SIM卡做成插拔的方式,类似于micro SD。考虑到苹果的nano SIM卡相比之前的micro SIM卡改动最小,因此最终该标准被欧盟采纳。首次商用的手机为2012年推出的iPhone 5。nano SIM卡比micro SIM卡小了整整1/3,比起标准SIM卡也小了将近60%。
用卡托实现SIM卡间的切换
所有手机配件中,有这么两种不起眼的小装备因为SIM卡尺寸的改变而受益着,那就是剪卡器与卡托。很多用户从标准SIM卡过渡到micro SIM卡时起初都会用到剪卡器剪卡,不过到了nano SIM卡阶段,由于卡与芯片体积很小,因此用剪卡器剪卡的风险系数可谓是直线上升,稍有不慎剪到芯片部位你的SIM卡就会彻底报废,很多人索性直接去营业厅换卡。
手机采用不同手机SIM卡槽规格的不同也衍生出了各种SIM卡托。你可以购买一整套卡托,包括nano SIM卡转micro SIM卡,micro SIM卡转mini SIM卡。而nano SIM卡本身也可以通过嵌套的方式直接转变为mini SIM卡。
手机SIM卡槽的进化
跟随SIM卡改进的也少不了手机本身的卡槽规格。起初多数手机都是支持后盖及电池可拆卸,此时SIM卡槽与micro SD卡槽都藏在后壳的下方。之后由于很多注重设计的手机开始采用一体式超薄机身,因此手机SIM卡槽开始被设计在机身边框的位置上。
从起初支持micro SIM卡到后期支持nano SIM卡,卡槽的尺寸也在逐渐缩小,而从去年末开始一种更时髦的“与或”设计出现,也就是说一个卡槽可以横向竖向叠加支持nano SIM卡与micro SD卡的接入。
nano SIM卡跟风速度放缓
相信大家也都感受到了,在标准SIM卡之后,苹果iPhone 4的出现带动了micro SIM卡概念来到我们身边,随后引发了众多安卓厂商快速跟风式的跟进。然而到了nano SIM卡阶段,这个跟进速度明显放缓。分析其中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来自两方面:
1、 厂商需求层面
标准SIM卡过度到micro SIM卡时,SIM卡本身的压缩空间很大,这样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让产品设计得更加超薄或是增加更多元器件。相反nano SIM卡压缩空间相对较小,因此国内厂商升级换代得动力不大,再加上很多Android厂商认为SIM卡槽并非是主要的宣传卖点。
换句话说,micro SIM卡的出现让手机厂商看到了产品在设计上还能继续做文章,比如超薄这个卖点随后大量出现在Android手机中。然而nano SIM卡的出现没能进一步带来设计上质的飞跃,如果继续做超薄也并非仅仅是采用一个nano SIM卡就能解决的。
之后手机厂商其实分成了两派,一种是以苹果为主要竞争对手的厂商。正所谓你有我也得有,其中一些主打高端市场的品牌开始跟进nano SIM卡设计以此来抢占苹果的用户,让他们能更方便的过度换机。而另外那些主打高性价比的产品其实也没必要花费更高的成本去跟进nano SIM卡了,毕竟micro SIM卡也足够使用。
2、用户需求层面
厂商态度我认为是主观因素,而用户的态度则是客观因素。对于用户在这方面需求的下降一定程度上是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一定是递减的。
听起来或许比较抽象。简单说吧,就是当你极度饥饿时,你吃下的每一口饭都非常美味可口,不过随着肚子被填饱,你进食的欲望会逐渐降低甚至消退。因此我认为用户需求的递减也从某种角度上令厂商在跟进nano SIM卡时不再那么强烈。
手机SIM卡的未来形态
说了这么多,我们也看到了SIM卡的一个发展模式,那就是缩小化。因此我认为未来SIM卡发展一定会向着更精简的路线走下去。据金融时报报道,除了供应链上的合作之外,苹果与三星日前也开始在另一个领域联手研发全新的e SIM卡嵌入式技术。
e SIM就是一个虚拟的号码,并不能像传统SIM卡那样能取出来。该技术可以让用户在不同的运营商网络之间随意切换,这样就免去了用户使用多张SIM卡不断更换的烦恼。
回想去年发布的LTE版iPad Air 2,苹果其实已经采用过类似的方案,通过设备内置AppleSIM卡的方式让用户直接从设备向运营商购买数据服务,不过这仅仅只能算是一次试水。
使用e SIM卡的话,那么用户就不用在购买设备后自己插入SIM卡,也不用纠结是哪种尺寸的卡。此时通过软件注册或者购买的方式就能使用运营商的网络与套餐。带来的好处是能避免用户被限定在某一个运营商服务之中。这一点在你出国漫游时会受益更多,不仅不用受到高漫游费的限制,而且能直接用当地价格享受运营商服务,从而降低了用户入网的难度与更换运营商的成本。只是对于运营商来说,这或许并非是值得高兴的事。从根本需求来分析,他们需要的是绑定住用户,如果有一天他们不能控制SIM卡本身,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会失去用户。
然而目前有关于e SIM的信息还少之又少,相比成熟的实体SIM卡,e SIM卡在安全性上如何也仍处于未知。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在nano SIM卡逐渐普及的今天,e SIM卡想要成为nano SIM卡的继承人仍需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