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国际会展中心,参赛选手在赛前调试足球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
7月19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国际会展中心,观众在近距离拍摄一款娱乐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张端摄
本报记者 刘晓莹
■周末特别策划
过去的一个星期,第19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在合肥如火如荼地举行,各种身怀绝技的机器人向全世界展示了“超人”的能力。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在首次举办的产业峰会上说:“机器人的普及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
机器人真的可以走进寻常百姓家?几年前可能还只是电影里才会有的情节,在今年的机器人世界杯上,正变成现实。“机器人的时代正大步向我们走来,其实,机器人时代已经来临!”中国科技馆副馆长郑浩峻说。
今天,机器人是“主角”
“今年的机器人世界杯赛吸引了来自全世界47个国家的300多支队伍,2000余名选手汇聚中国安徽,在合肥国际会展中心一决高下……”
“等等!”一旁的记者正在为远在香港的值班编辑发回现场数据,却突然被电话的那一端打断,“你说的2000余名选手,是指人还是机器人?”
尽管这个问题听起来有些无厘头,但在机器人世界杯赛场上,激烈角逐的“运动员”的确不是人类,而是形色各异、浑身“长”满高科技的机器人。
机器人成为绝对的“主角”——开幕式上,一个身长约50公分、憨态可掬的机器人“抢”过现场翻译的“饭碗”,做起了合肥市市长张庆军和RoboCup国际联合会主席野田的中英文双语翻译。这个萌翻全场的机器人高举自己的手臂做起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飞飞,是中国科大讯飞的语音智能机器人……”
开幕式现场,两架黑色四轴无人机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拉起中英文横幅:“Welcome to Hefei, China”“祝贺大赛圆满成功”。无人机在空中盘旋近3分钟,一位日本嘉宾现场“点赞”:“很有创意。”而在场外,新华网直播无人机正蓄势待发。
“我们的专业组比赛包括服务机器人、救援机器人和机器人足球共11项比赛,涵盖了当前智能机器人研究的主攻方向和研究热点,是当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专业赛事。”野田说,“机器人就是今天的主角。”
准备迎接“大白”回家了吗?
刚刚让编辑困惑的那个问题的答案是,参加比赛的人类选手——毕竟他们才是机器人的“造物主”。在机器人世界杯现场,处处可见这些好似从《生活大爆炸》中走出来的极客怪咖,当我们还在羡慕《超能陆战队》里的主人公小宏拥有自己的大白时,他们已经开始过起了有机器人陪伴的生活。
来自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大一学生余思妍跟随Robojackets团队来到机器人世界杯的现场,参加小型机器人足球比赛项目。她说,是机器人社团陪伴她度过赴美留学的第一年。“这些机器人都是我们本科学生自己研发、制造出来的,就像是我们的孩子一样。”
一旁的爱沙尼亚选手坐在机器人专属的“绿茵场”上,身边站着他们的“头号球星”,一根数据线将处于“休息”状态的机器人与一台笔记本电脑相连。这名选手一边快速地在键盘上敲击着代码,一边回头对递过午餐来的伙伴说:“让我先把它喂饱。”
在参观服务机器人时,一位小个子“嘉宾”悄悄来到记者的身边。它一声不发,只是跟随记者手指的方向晃动脑袋,眨巴着亮亮的眼球。它的名字叫“小柔”,它身后的研发团队负责人笑着告诉记者:“它太吵,我把它关掉了。”
过一会,“小柔”被“叫醒”了,记者问它:“根号4等于多少?”它立刻回答:“2!”身边的另一位技术人员随即又问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小柔”愣了一下,回答说:“这个还真不知道。”大家都被它可爱的样子逗乐了。
突破价格瓶颈,机器人产业会走得更远
想拥有一台像“小柔”这样的机器人需要花费多少钱呢?目前的市场售价是10万元。事实上,诸如扫地机器人等服务型机器人,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而制约他们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正是价格瓶颈。
“本次机器人世界杯参赛的机器人最昂贵的每个可达两三百万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RoboCup中国委员会主席陈小平透露,“尤其国外的服务机器人,相当精密,一个零部件可能都会达到几十万元。”
有绝技、身价也不菲,这自然让那些舍得砸钱的机器人团队在性能上更胜一筹。“但也不能一味比拼造价。”陈小平说,“所以本次在服务机器人精确测试项目上,我们设置了价格门槛。”据悉,今年要求参加这项比赛的机器人最高造价不超过1.5万元,包括基本移动平台和传感器。“往年5万元是最便宜的,高的可能要到二三十万元,产业化的机器人要力求最低价格、最优性能。”陈小平说,“除了出于公平公正的考虑,大赛还希望能够引导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向经济实用的方向发展。”
他介绍,服务机器人项目是从2005年设立的,今年正好是10周年,是到“做出改变的时候”了。“我们提出这个要求,是希望将科研人员的注意力从过去完全聚焦于基础研究,转向同时体现应用需求。只有这样,服务机器人才能真正走出实验室,走进社会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