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Like 的创始人果果,最欣赏的互联网产品是什么。这个图片社交产品的创始人给了一个很出人意料的回答:
“今日头条。”
开放式标签
Like 是一个从“晒玩具”切入的图片社区。首页是一个很常见的图片信息流,左上角可以搜索,右上角是设置。产品非常简洁。
亮点在于,Like 将点赞和标签揉在了一起。在 Like 里,用户可以为自己或他人的照片添加标签,而所有用户都可以为这些标签点赞。
把点赞和标签揉在一起的设置其实很巧妙。一个用户可以为同一张图片里的多个标签点赞,这会让创作者收获到数量更多的赞。另外,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他可以为自己的作品添加很多有趣的标签,并且标签内容本身会作为另一种内容创作,当某个标签收到很多赞时,创作者会收获另一种正反溃
对于消费内容的用户来说,他们在为一张照片点赞时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他们喜欢的标签来点,这相当于用一个“点赞”这样低成本的操作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倾向。所以为标签点赞会比为照片点赞更有意思。另外,用户可以在别人的图片下创作标签,吸引他人点赞,这也是除了发照片之外的另一种创作。果果提到目前的确有一些用户从不发照片,而是到处创作抖机灵式的标签博点赞。
用户可以为一张照片下不同的标签点赞,这个过程其实也完成了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兴趣、语境的匹配。另外,标签是可以被评论的,用户可能会在看到某些标签后,在底下以评论的方式与同好交流。
标签是 Like 的基础玩法和亮点,但是亮点之下,其实有创始人果果对移动互联网产品演化趋势的很多思考。
图片社区领域的今日头条
“无论做什么产品,要大成,一定要迎合趋势。”果果认为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到发展过程中,最显著趋势就是,用户主动操作的成本越来越低。或者说,用户正在以越来越低的成本获得等多的东西(内容、信息、互动等)。她提到,那些逆趋势而行、让用户付出很高成本的产品,也许可以通过一些亮点在短期内获得用户喜欢,但是长久来看并不乐观。
所以她最欣赏的产品是今日头条。她觉得后者利用推荐算法,让用户在获取信息这件事情上需要主动付出的成本降到了一个新的“低”度。很符合移动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改造趋势。
所以,在 Like 上,用户并没有太大的余地主动选择内容。Like 没有设“广场”之类的板块,承载信息的除了首页的信息流就是搜索功能。而这个信息流里呈现的内容并非由关系链来决定的。决定什么内容该被你看到的,是产品的算法。这很像今日头条等新闻聚合类产品的信息传递方式,不过被用到了社交产品上。
随着用户进来产品并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比如发图、打标签、点赞标签等等,产品会搜集这些不同维度的内容数据和动作数据,拼凑出用户的喜好,为用户推荐他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例如一个长期在产品中发 ACG 手办相关的图片或标签的用户,他的主页信息流就会大部分是各式各样的手办照片。如果他哪一天发了一张美食的照片,打上了“美食”的标签,那之后他的信息流中与美食相关内容的权重就会升上来一些。
总之,目前用户首页信息流里的内容,完全由算法来匹配和推荐。用户想要主动寻找一些特定的内容,则要通过搜索标签来完成。
“其实就是,让用户用最低的成本接收到最对胃口的内容,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帮助他们用最低的成本表达、互动。”
完成贴吧在移动端没完成的事情
目前产品是有关注功能的,但是你关注一个用户与否对他的内容呈不呈现在你的首页,并没太大关系。
“所以我们现在的关注功能其实是有点鸡肋了,下一步我们会取消掉这个关注,取而代之的是好友邀请。”产品之后会为用户推出一个较为私密的类似朋友圈的功能,通过邀请的好友所发的内容,会出现在这个圈子里。
这是果果设想中,把产品从一个社区产品带向社交产品的一步。用户在这个类朋友圈的功能里,可以肆无忌惮地跟已经经过筛选和匹配的同好们互动。
让用户之间“破冰”是几乎所有陌生人社区产品共同的难题。无论把用户发现其他用户的成本降到多低,当他们要真的尝试建立深入关系时,能聊起来的还是少数。所以 Like 希望用一个类似朋友圈的功能做一个从社区到社交之间的过渡桥梁,而不是直接加上一个私信功能让用户去“沉淀关系”。
目前产品用户还很少,但是活跃度和留存率团队都还比较满意。次日留存45%左右,周/月留存35%左右。“前期我们也不打算推很大量的用户,先把爱玩玩具的这个群体渗透了,未来再去推量。”Like 接下来会开始跟 Cherry、F1 等等品牌做一些联合推广活动。
团队选择玩具作为切入点也不是偶然。“爱玩手办、玩具的这批用户们消费能力比较强,审美也比较好。而且他们在移动端上其实并没有一个地方能让他们去晒玩具、找同好。”果果认为把这群比较优质的用户先吃下来,未来拓展到其他领域,从高往低,也比较好打。
所以我把人群放到了这篇文章最后才来讲,因为 Like 其实并不想垂直在玩具这个细分领域里。Like 的未来希望涉足所有基于兴趣的领域,让 Like 里什么东西都有,就像 PC 端的贴吧。而 PC 端贴吧的逻辑在移动端是走不通的,所以他们希望依靠推荐算法,来把每个用户和他们不感兴趣的内容区隔开。
“我们想用新的内容传播方式减少无效信息,避免用户 feed 过载,产品边际冷却效应等等问题。”果果提到。
至于算法方面他们还比较自信。两位技术合伙人都在国内外参加过社交项目的创业,其中负责后台开发和推荐算法的工程师来自美国雅虎,参与过由 YC 孵化的数据分析平台项目。运营合伙人是外设和模玩领域的 KOL。果果本人是创始人,大学时就在豆瓣上做过一个 Top 10 的小站,粉丝十余万;后来在搜狐视频和网易任职过产品。算上最近刚刚加入的设计师,团队一共也才5 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