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Hal Varian)一直以来都是“美国生产率正在不断提高”这一论断的坚定支持者。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瓦里安在背后的黑板上首先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生产率?”
“其实许多人根本就不明白生产率的真正含义。”瓦里安说道。
对于瓦里安以及其他一些硅谷智库学者来说,所谓“生产率”指的就是通过工具帮助企业和人们更快、更好完成工作的方法,而当下不断出现的科技设备、应用以及数码配件则是这些工具的最好代表。
双重标准
不过对于美国政府的部分官员来说,他们似乎对“美国生产率正在不断提高”这一论断持有不同的看法,因为美国政府的官方衡量标准“每工作小时经济产出”(economic output per hour worked)这一指标在过去十年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事实上,如果拿过去二十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的话,这一指标甚至迎来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而这一指标的变化也引起了美联储主席简妮特-耶伦(Janet Yellen)的担心。
毫无疑问的是,生产率这一指标的重要性是举足轻重的。举例来说,如果这一指标的年增长率在2%的话,那么将全国平均生活水平提高一倍需要35年的时间;而如果这一指标的年增长率维持在1%的话,那么将全国平均生活水平提高一倍就需要花费70年的时间。
现年68岁的瓦里安指出,如今的美国社会并不存在生产效率下降的问题,有问题的仅仅是我们的衡量标准而已。
“人们有些忽视了硅谷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因为这些成就有时候是很难进行量化衡量的。”
比如,现有有许多应用都可以跟踪用户的实时位置,而这些应用的存在就可以缩短人们的沟通时间、提高见面效率。而且,类似的工具还可以用于在仓库、办公室或者商场内跟踪员工的具体位置和动态。
“显而易见的是,这一工具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即生产率),但它们却很难用数据表现出来。而且,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目前,所有可以免费使用的工具都没有被纳入美国政府的生产率衡量标准中,但这一点恐怕很快就会迎来改变。
从历史上来看,美国生产效率在1948-1973年的年增长率达到了2.8%,但却在上世纪80年代遭遇了“减速带”,且即便是当时刚刚走向普及的计算机技术也没能改善这一情况。
对此,当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后来曾指导过联储局主席伯南克的罗伯特-斯沃罗(Robert Solow)就调侃道:“你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计算机时代到来的影子,但生产率指标中却不能体现出来这一点。”
幸运的是,计算机时代随后便帮助美国生产率在1995-2004年间达到了高点。这段时间美国生产率的平均增速达到了3%,几乎同二战后持平。但在2010年后,这一增速再次回落到了1%以下。
意见相左
然而,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布鲁姆(Nicholas Bloom)却对这样的观点嗤之以鼻。
“如果你身在硅谷的话就肯定能感受到生产率正在以爆炸般的惊人速度上升。”布鲁姆说道。
硅谷著名投资人韦恩德-霍斯拉(Vinod Khosla)以及德丰杰(Draper Fisher Jurvetson)创投公司合伙人史蒂夫-朱文斯顿(Steve Jurvetson)也同样认为“生产率”是一个已经过时的指标。
“我们仅仅会对那些能够降低劳动力投入的项目进行投资,否则我们便不会展开投资。不过,美国经济中部分产业的生产率的确很难迎来提高了。举例来说,无论一位理发师的技能有多么高超,他在一小时的时间内也只能减那么几个人的头发。”朱文斯顿说道。
在2009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根据哈尔-瓦里安的建议展开了一项实验。该实验主要由两组人员展开,这两组人员都被要求回答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一组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答案,另一组则需要借用图书馆来找到答案。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搜索引擎找到答案的一组平均比另一组少用15分钟的时间。
对此,瓦里安认为如果将类似的统计方式涵盖到全球办公室、学校和工厂的话,那么搜索引擎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作用会是无与伦比的。
但与此同时,瓦里安也承认如今美国对于新型技术的接受、普及程度已经落后于欧洲地区。
“如果你去欧洲一些餐馆看看的话就就会发现,许多餐厅的服务员都配备了手持式的点菜、支付设备。虽然这一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但它却还没有在美国普及开来。”瓦里安最后说道。(汤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