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在以制造业集中著称的珠三角地区,南下而来的农民工竞相成为工厂里生产线上一颗“螺丝钉”,日复一日重复着同一道工序。而如今,在珠海格力电器的现代化工厂内,搬运机器人穿梭着运送货物,生产全自动化操作,为数不多的员工只需要站在生产线终端等着打包成品。
曾经依靠密集劳动力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机器人正成为转型升级的新助力之一。在珠三角,家电业率先“机器换人”,电子信息产业紧紧跟上,汽车、纺织服装等行业也蓄势待发,一个个“无人工厂”取代了曾经工人们挥汗如雨的车间厂房。
在中国多地,机器人正在迅速进入制造业。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5.6万台,增长约5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3%。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的数据显示,珠三角工业机器人使用量年均增速达30%,有些行业甚至达到60%。东莞、佛山相继出台“机器换人”鼓励措施,广东省政府提出到2017年对5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改。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机器换人”不仅有助企业缓解技工短缺的困境、应对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生产的标准化要求,创造更大的产能,也有助于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土地、环境承载能力等问题。
无线外设设备生产厂商、深圳雷柏公司通过研发智能自动化体系,用机器人取代了75%的员工,从最多时的3200人到现在的800人,产能却至少增加了3倍。
山东青岛海信集团近几年每年都投入2至3亿元打造“智能工厂”,到今年底将达到上千台机器人的使用规模。在生产场地没有增加、工人数量下降的情况下,电视机产量由2011年的800万台增长到去年的1110万台,增长了39%。
“以珠三角为先导,一个中国制造新纪元正在诞生。这个纪元是互联网的,也是机器人的,是一个信息化、智能化叠加的新时代。”广东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刘奕华说。
通过加速推进机器人应用,珠三角传统制造业正在发生巨变。数据显示,2014年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1.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
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常但在市场占有率、产业价值链与关键部件研发等方面,产业仍存在不少亟待补足的短板。2014年,中国国产机器人在国内市场占比达到28.6%,较往年有所增加,但仍处在较低水平。
专家表示,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较低,主要缘于机器人的四大关键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控制器)长期依赖进口。
而“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对机器人的市场需求,正倒逼国产机器人研发和制造产业新的发展,而政策支持也助推了这一进程。中国国务院今年5月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其中包括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大重点领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总部演讲时表示,今年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8倍和1.3倍,反映出中国的产业在升级,增长动能在转换。
华中数控、川崎重工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机器人企业入驻;国家机器人测评中心、重庆机器人学院开建;价值数亿元的机器人订单落地……一个集整机制造、大规模应用、核心部件研发和应用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正在重庆两江新区快速兴起。
在广西柳州,今年确定了上汽通用五菱等10家工业机器人示范企业,开展工业机器人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和应用示范。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即将出厂的6关节智能机器人熟练地挥动手臂抓取物品。这家公司经过近十年自主研发,终于掌握了机器人的四大核心部件技术,突破了外国品牌的封锁。
“2012年我们的机器人正式投产,销量几乎每年翻番。”该公司总经理助理蒋米仁说,“代表本土知识产权的智能机器人已经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