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收到一些邮件和私信,说他有一个非常好的点子,一定能让我厂增加几十亿收入,并愿意便宜卖给我们。这种情况我要么不回复,要么鼓励他去申请专利,别浪费了这么好的点子,其实是让专利局去拒绝他。总之绝不去打听是什么点子,以免将来合作不成对方乱说我窃取了他的商业机密之类的。
好的点子,一定要和别人分享,只有认可的人多了,才说明这个点子靠谱。而真正赚到钱的人,一定是第一个做出来并做得好的那个人,但不一定是第一个想到这个点子的那个人。其实也很难确认是谁第一个想到这个点子的,而且也不重要,因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举一个现实的例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2013年底,我们刚做手环的时候,就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点子:既然手环可以检测睡眠,那睡着了就可以自动关灯。这个点子当时和好多同事探讨,大家都非常喜欢,很多人感叹这才是科技和情怀的合体,所以我赶快去投资了一家做灯的公司,促进手环和灯的互动,一开始的进展非常顺利。
而现实是,到现在,一年半过去了,手环卖了几百万个了,床头灯也上市了,这个功能还没有做出来。我简单分析一下原因。
手环检测到用户睡着,就告诉灯来关灯,这只是一个文科产品经理的描述。
如果是一个技术型的产品经理,会再细化一下:
a)手环上运行睡眠监测算法,检测到进入睡眠状态,发送beacon(蓝牙广播)出来;
b)床头灯则一直接收beacon,一旦接收到手环发出来的beacon,就关灯;
c)beacon的格式是xxx-xxx-xxx。
从技术上来看,这个做起来,真的很难,有很多坑。
这里面有两个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
1)手环在设计上和手机是保持蓝牙连接的,而在保持蓝牙连接的时候是不能发beacon的;
2)手环的睡眠监测算法不是实时的,因为最初的设计是同步的时候再计算。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手环团队做了很多开发的工作,在单模蓝牙上实现了保持连接的时候又发送广播;睡眠算法优化则花了好几个月,而且开发中间还改出来很多bug,很多用户抱怨手环数据不准,可能和这个开发工作也有很大关系。
这样的功能,测试起来很难。
睡着了就关灯,多么简单的事情,但是怎么测试呢?怎么知道是睡着了?如何模拟睡着状态,总不能每次都睡一下吧?而且不是想睡就睡得着埃总之是把手环的工程师给折腾坏了。
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几个年轻工程师,为了调试睡眠监测算法,不管是真睡,还是装睡,还是模拟别人睡,感觉怪怪的。
技术还好,只是一小部分,跨地域跨团队合作是个更难的问题。
手环团队在合肥,床头灯团队在青岛,大家只能邮件和电话沟通。这里面最关键的是beacon协议,大家都知道工程师有一个特质,只要是讨论技术,那一定是据理力争不欢而散,尤其是讨论协议的时候,不会有结果。还好最终把协议确定了。
创业团队都是一个人当两个人用的,两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更紧迫的事情,导致总是不能找到合适的时间来开发这个功能。尤其是当两个团队对于这个事情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时候。还好这两个都是小米生态链的兄弟团队,大家有很多共同的价值观,不至于合作不起来。要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公司,很可能就不欢而散了,现实中这种情况时常发生,大家一起宣布合作,做一场营销活动后就没有下文了。
美的空调的强势插入。
睡着了就关灯,很简单,厂商容易宣传,用户容易理解,但实际使用中却不容易感知。为什么不容易感知,因为睡着了之后灯关没关,什么时候关的,用户完全不知道,只要不是醒来的时候灯还是开着的,用户就看不出区别。做了这么久还没有做出来,我们也发生了动摇,也一直在思考,这个功能会不会是个噱头?
直到有一天,和美的空调合作的时候,发现对方非常看重的就是这个功能。美的希望空调能够和手环互动,这样用户睡着了就可以把空调温度稍微调整的高一点,从而帮用户省电。省电确实是一个用户需求,不是噱头,所以我们才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做下去。而且这时候发现别人也想到了同样的点子,并不是只有我们才能想到。
说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这个功能什么时候能正式上市,总之还在继续研发中。把一件事情做出来其实比想象中的要难,当然难也要做,因为牛都吹出去了。
【作者介绍】孙鹏,小米生态链产品规划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