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巨兽是如何倒下的:只是买新技术,而不会用?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5-06-23 22:44:37   浏览:8994次  

导读: A16Z是一家风格独特的基金。他们投了许多大胆的公司,也会经常分享对于技术和创投的看法。今天我重看了他们的一份报告,Mobile is eating the world,有些新的收获。...

A16Z的创始合伙人Marc之前有个名句,叫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另一位合伙人Benedict接过大旗,开始鼓吹移动这股潮流对于技术和世界的影响。他在这份报告里着重说了这么几个观点:

1.移动让技术变得更广泛更易为普通人获取

2.移动重构了技术界的生态和版图

3. 移动重构了互联网

4. 移动主宰了人们的注意力

5. 技术开始溢出。(tech outgrowth tech)

第五条很有意思。技术的部署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先是某些公司(A)创造出新技术,接着是另外一些公司(B)买下新技术,运用到自己的业务中,最后是出现一些新公司(C),他们的业务从一开始就是依托新技术来构想的。

拿具体案例来说,A是早期的Intel和思科,他们创造出了基础的计算和联网技术,B是后来开始买入各种计算机的银行或者零售企业,他们买入这些技术,是为了让自己现有的业务运转的更有效率,C就是以Airbnb和Uber为代表的一类公司,他们从诞生之初就是依托互联网和计算设备的,没有现在的IT架构,他们的商业模式没法运转。

比较下B类和C类公司,你会发现他们对技术的态度是非常不一样的。在B类公司里,技术是在后台做支持性工作的,同传统企业里的人力和行政一样,存在的意义是给公司的主营业务提供支持,技术部门是产生成本的。技术就像公司里的绿色植物,是一个有用的设施,但是在公司的业务逻辑里,肯定不是核心。绿植怎么能做业务核心呢?

但是在C类公司里,技术扮演的是绝对核心的角色。和B类公司不一样的是,C类公司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业务逻辑建立在技术之上,两位创始人合伙人最少有一位是负责技术的,产品和业务的每一步推进都需要技术的紧密参与,公司核心产品的体验同技术密切相关。技术在C类公司里扮演的不是绿植的角色,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关系生死。

还是拿实例举例。沃尔玛和亚马逊都是做零售的,沃尔玛也会采购各类IT设施来提升企业内部的运营效率,也有自己的官网提供电商服务,但是整个体系的运转还是以线下出货为主,用户的核心体验主要由线下的购物环境决定,这就决定了公司的核心资源不会放在IT技术这块。亚马逊则是另外一副景象,它的所有用户都只能通过互联网去获取服务,网页加载的速度,商品推荐的精度,几乎所有核心体验都是由技术支持的。这样的公司内部会如何看待技术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传统出租车公司在Uber出来之前,买下了整套技术,他们会它来干嘛?很可能是啥都不做,因为在原有的业务逻辑下,部署这套系统并不能帮出租车公司挣到更多钱,反倒是要养一批工程师花钱。你说改变商业模式?躺着就能挣钱你让我站起来?

有影响力的新技术出现时,伴随而生的是许多新机会。这些机会通常是传统巨兽没法捕捉到的,甚至捕捉到之后也没法吃下去,因为吃下去之后也会因为体质原因消化不良。过去的时代里,因为创业的成本太高,许多新技术都是直接卖给传统巨头了事。如今的创业者有机会以较低的成本,基于新技术去完整构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确是个好时代。


赞助本站

相关热词: A16Z 创新 创业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5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