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上海电影节上,博纳影业老总于冬预言互联网公司将成为中国电影节的统治者,传统的电影公司将沦落到给“BAT”打工的地位。一年的时间里,互联网公司的确逐渐成为了电影市场的主导,粉丝电影、综艺电影、弹幕电影等与互联网相关的新类型电影也应运而生,并伴随着骂声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票房成绩。昨天的上影节“金爵”论坛上,于冬与光线影业的老总王长田、阿里数字娱乐群总裁刘春宁等业内人士再度聚首,探讨一年以来互联网对电影产业的改变。于冬认为,互联网的介入助长了电影投资商的投机行为,他们更愿意花钱去拍周期短、有粉丝效应的逐利电影,而不愿意认认真真做一部可以迎战好莱坞的电影,结果导致了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停滞和下降。王长田和刘春宁则表示,互联网给电影界带来资金的同时并没有带来恶果,“互联网+1”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始终是“1”。
互联网+电影,加分还是减分?
虽然“互联网+”的概念是在 今年3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才正式亮相,但互联网和电影业的联姻,早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前就开始了。近3年以来,阿里巴巴、爱奇艺、优酷等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不再满足于向传统电影公司收购电影的网络播映权,而是纷纷成立自己的影业公司,试图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里分到更大的一杯羹。举例说明:去年上映的国产电影,尤其是投资较大的国产片,片尾字幕总会出现互联网影业公司的名字;而完全脱胎于互联网的电影《秦时明月》、《十万个冷笑话》更是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票房成功;今年早些时候,阿里巴巴向华谊、光线等传统电影公司注资,成为他们的大股东。
于冬对互联网和电影行业的所谓“联姻”,一直抱着警惕的态度。他在“金爵”论坛上指出,中国电影行业本身太过脆弱,强大资本和强大外来影片的冲击,都可能让这个产业迅速地转向。自带雄厚资本的互联网公司的介入,实际上助长了电影投资商的投机行为。“他们更愿意去拍一些短视频,或者是粉丝效应的逐利的影视作品。没有人再愿意去组织强大的电影内容、电影阵容,去拍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片,迎战好莱坞电影。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整个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下降,或者说停滞。这是我本人一个非常大的担忧。”于冬希望“互联网+电影”做的事情是帮助整个产业进行升级,助推产业的发展。
相较于于冬的忧心忡忡,已经接受阿里资本联姻的光线影业老总王长田,更愿意热烈拥抱“互联网+电影”的行业布局。王长田提到,原本阿里30亿以下的投资马云是不会亲自过问的,但他还是专门和自己谈了一次,这说明电影行业依然是内容为王。“光线接受了阿里24亿的注资,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整个行业最核心的还是电影本身,还是电影产品。我们传统电影公司作为内容生产者,在整个产业链里拥有一个非常好的地位,因为内容才是电影产业的核心。”
粉丝电影逐利,起点还是尽头?
于冬提到,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中国电影转向了另一个方向,那就是粉丝电影、综艺电影盛行。而另一个方面,这类电影的热度不能持久。《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成为票房黑马,《爸爸去哪儿2》大电影的票房却和上集相差很远。“我们其实已经可以看到,粉丝电影已经到了一个极限了。在院线市场上,粉丝电影的票房要想过去6亿这个坎儿,很难了。但是美国大片一来,十五二十几个亿!看看好莱坞的片单,从现在开始到2018年,都是这样大制作的续集电影、工业电影、科技电影。如果每年进来十部票房量级在15亿到20亿之间的好莱坞电影,基本上可以横扫中国的票房收入。想靠小鲜肉、粉丝电影迎战好莱坞,根本行不通。”
然而,当天新浪在电影节上举办的“‘娱’生万物 、‘数’定乾坤 ”的颁奖礼却把在微博上最有影响力的年度电影称号颁给了博纳出品的《智取威虎山3D》,似乎是对于冬观点的回应。年度影响力导演的称号被郭敬明获得,他执导的《小时代》系列电影被认为是粉丝电影的代表。郭敬明在获奖后特地感谢了微博对他电影推广的巨大帮助,感谢了朋友和粉丝一直以来的支持。微博的电影高级策划经理汤云波列举的一大批数字来说明微博上的粉丝对于电影票房的巨大推动作用。“郭敬明导演的新片《爵迹》在整个5月,它的海报以及选角都非常受粉丝的关注。我记得陈学冬公布将主演《爵迹》之后,两个小时之内微博转发量达到了100万次。”汤云波还透露,目前《爵迹》电影还没有上映,但已经可以根据微博粉丝的关注度等数据预测出该片的票房会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