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一切从1975年开始 可穿戴技术发展脉络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5-05-13 10:16:48   浏览:9397次  

导读:可穿戴技术可能是当今科技产业里最为多产的潮流,它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环境,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从运动追踪健身腕带,到谷歌眼镜,再到Oculus Rift,吸引许多业界知名品牌商纷纷加入到这个曾经非常小众的领域。那可穿戴技术是如何发展至今的呢?...

可穿戴技术可能是当今科技产业里最为多产的潮流,它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环境,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从运动追踪健身腕带,到谷歌眼镜,再到Oculus Rift,吸引许多业界知名品牌商纷纷加入到这个曾经非常小众的领域。那可穿戴技术是如何发展至今的呢?

可穿戴无疑是当下科技圈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它的产品功用到市场需求到产业生态,实实在在地玩疯了极客迷、创业者和投资者。本篇将结合raconteur发布的可穿戴技术报告,从整体上细说可穿戴技术的行业脉动。大体分为四大部分:可穿戴技术的发展脉络、可穿戴技术的健康化、可穿戴技术的商业化用途、可穿戴技术的三大新兴产业。本篇先来捋顺可穿戴技术的发展脉络。

一切从1975年开始 可穿戴技术发展脉络

可穿戴技术可能是当今科技产业里最为多产的潮流,它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环境,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从运动追踪健身腕带,到谷歌眼镜,再到Oculus Rift,吸引许多业界知名品牌商纷纷加入到这个曾经非常小众的领域。那可穿戴技术是如何发展至今的呢?

这一技术的起始时间一般定在1975年,也就是Hamilton Watch推出琶莎计算器手表(Pulsar calculator watch)的那一年。那款产品一时间成为了男性时尚的代名词,甚至连时任美国总统的杰拉尔德·福特(Gerald Ford)也想要一块这样的手表。

一切从1975年开始 可穿戴技术发展脉络

可穿戴技术的不断发展引来学术界和研究机构更多思考,学术界进步的思想家预测可穿戴设备将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然而大众传媒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对这些小玩意进行了挖掘。

而无论是先知还是后觉,我们终归要回到一点,就是这些预言听起来很完美,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并不实际。也直到Apple Watch的推出才真正的突破这个行业格局,毕竟从那时开始,全球至少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才开始了解智能可穿戴,而且这在可穿戴发展多年的道路上还从未掀起类似这样的爆炸革命。

市场研究机构IDC预计,随着AppleWatch对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刺激,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由去年的1960万部增长到4570万部。今年,手戴饰物出货量将达4070万部,大约占到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的90%。模块化产品(通过夹子或皮带戴在身上的设备)出货量仅为260万部,占比不到6%。并预计到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1.261亿部,手戴饰物市场份额依然高达80%,模块化产品和智能服装市场份额分别为5.3%和4.5%。

虽然这些数字表明可穿戴技术产业即将发展到一触即发的临界点,但也直到谷歌和苹果在过去几年里意识到了可穿戴的潜在性,一种连接自我的真正的范式转变(paradigm shift)才开始涌现。

1.无处不在的计算

1988年,施乐帕克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首席科学家马克·维瑟(Mark Weiser)提出了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思想,并预测计算模式会发展为普适计算,并表示我们正在迈进第三波计算浪潮:计算机越变越小,无处不在,即“万物皆联网,无处不计算”。到处都在收集、处理数据,从而改变我们生活的环境。

美国作家亚当·格林菲尔德(Adam Greenfield)2006年曾就Weiser的这种思想做过描述,认为技术可以扩展,无处不在的系统必须包含这一规定,所有者能即时和透明的使用,例如不需高技术含量传感、处理和联络信息的服装。美国认知科学著名学者唐纳·诺曼(Don Norman)在1999年也提出周遭环境将变得更加个人化和可穿戴化,新的设备将帮助我们无意识地使用嵌入式环境技术交流。

而只有当连续好几天戴着Misfit Shine或者Fitbit Flex,虽然它记录了大量个人信息,但不曾注意到它的存在,这似乎才是真正的时代。

总体上来说,这个时代的可穿戴技术愿景正被媒体广泛描绘,而令人惊讶的是正像一些媒体预测的那样如此准确。

2. 一瞥知未来

看《霹雳游侠》(Knight Rider,1982年至1986年在NBC播出的热门科幻电视剧)时,你会看到主角 Michael Knight与他的声控腕带相互对话,它与Sony SmartBand Talk E-ink通话手环有些类似。或者看看《回到未来2》(Back to The Future II,1989年),你会注意到Marty McFly戴着一款类似三星去年推向市场的虚拟现实设备Gear VR的日本胜利牌虚拟现实耳机。

这完全有可能是可穿戴技术的写照。照此,公众对可穿戴的潜在需求是被八九十年代的媒体、电视和电影所刺激,从而塑造了现实世界里可穿戴设备的形象。毕竟,目前在硅谷R&D实验室的许多工程师都是受这些印象深深影响。

其实可穿戴在现实和媒体中的出现要比80年代更远。1927年Plus Four Wristlet Route Indicator 帮助你使用可移动的滚动地图墨盒导航;大概90年前,谷歌开始指导人们戴上安卓智能手表;1960年莫顿·海利希(Morton Heilig)发明了一部集合了视觉、声音、动作和气味的模拟器Telesphere Mask,试图把他虚拟现实耳机的想法传播给大众。

在那时接打电话的智能手表的想法也已经过时了。影视作品《至尊神探》(Dick Tracy)中,也拥有对智能手表的大量描写,在1967年试播中的一集内容中,可以看到一款内置摄像头、拥有两个旋钮和一块屏幕的可通话手表,而它在1946年就有出现。美国电视剧《杰森一家》(The Jetsons)也早在1962年就在片中频频出现智能手表。

3.恰好地点恰好时机

可穿戴技术繁荣背后的驱动力,从可购性和实用性上来讲,理所当然地是硬件的进步。在2014年早些时候,安谋国际科技执行长 Simon Segars告诉科技网站CNET,当下即使是小公司也可以创建他的产品,因为支撑低功率可穿戴设备所需的传感器和处理器非常容易获得。“这些为新公司打开了一扇门。”

当前的可穿戴技术类型有——健身追踪器、智能带、智能手表、虚拟现实耳机和增强现实眼镜,它们都不是很新的想法,事实上许多的类型以及它们出货最多的产品都已经更新过很多代了。

不过与之前的不同之处在于大众市场的胃口,硬件正在让媒体和学术界预言一个更现实的命题。就像Weiser所说,无处不在的计算只有当设备足够动态化而融入我们的生活时,才会成功。

4.与时俱进

当然可穿戴技术的定义一直都在改变。这个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演变着,就像一个看似永无止境的传送带。助听器自1898年以来就已遍布全球,随身听耳机在80年代就开始流行,那这两个活生生的成功的例子是可穿戴技术吗?

答案是,他们当然是了。而且很高兴看到这些可穿戴技术的早期作品影响着新兴的连接设备。比如苹果库比蒂诺的邻居Soundhawk公布了一款智能助听器,帮助用户听到想听的声音,而不想听到的统统铲除。

头戴式耳机Avegant Glyph,但它又不仅仅是一款耳机,同时还融入了非常奇幻的显示屏技术——“虚拟视网膜显示屏”。不过,此显示屏非彼显示屏。取而代之的是,它使用了200万个微镜粒(Micro-Mirrors) 和自主开发的光学技术来直接将真实、逼真的画面投射到你的视网膜。

从以上可知,可穿戴技术并不是一个很新的技术想法。但我们最终都要到达一点,那就是盈利,硬件要足够成熟并具有经济效益,从而进入大规模生产,激增主流消费意识。

因此,当你听到许多关于可穿戴技术的消息时,关键要记住的一点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只不过是文化和社会转变的初次成果,而你认为的可穿戴只是一时的爱好。


赞助本站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