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用这句话来形容谷歌无人驾驶汽车最合适不过了。
12月22日,谷歌宣布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消息:第一部完整功能的无人驾驶原型汽车已经制造完毕,将会在明年正式上路进行测试。这距离2010年谷歌首次宣布开发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过去了五年时间。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无人驾驶汽车依靠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让电脑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类主动的操作下,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通俗点讲,无人驾驶汽车是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正是按照这样的标准去打造。一名叫厄姆森的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团队负责人介绍说,谷歌制造的无人驾驶汽车,没有方向盘,没有加速踏板,也没有刹车踏板,汽车上安装了大量的传感器,谷歌的汽车控制系统,将会做出驾驶动作。
听着厄姆森的介绍,真的有一种科幻大片的感觉,但问题来了:我们真的需要无人驾驶汽车吗?
在特斯拉CEO马斯克看来,无人驾驶技术必须要取代人工驾驶。马斯克称,无人驾驶汽车比人类驾驶安全10倍。马斯克的态度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美国人。美国媒体The Atlantic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无人驾驶汽车能或者某种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提高事故应急响应效率、降低尾气排放和节约燃油。
当然,面对这样一种全新的技术,反对的声音同样不校在美剧《硅谷》中,投资人助手安排了一辆无人驾驶汽车送小员工Jared回家。可怜的是,这辆走在半路中的车突然开始执行日程中早已编好的指令,完全不顾Jared呼喊着停车停车,自顾自奔向了它的下一个目的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中孤岛。这就是机器的运作逻辑,它们不受情绪干扰,按照程序办事,难以应对突发事件。善变的人类总是不可控地让自身与机器同时处于不知所措中。
无人驾驶汽车在引发我们关注的同时,也滋生了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同样是在The Atlantic的调查中,美国人更加关心法律责任、数据隐私、与非无人驾驶汽车的交互性、在恶劣天气下的系统性能表现等问题。
从目前来看,无人驾驶汽车引发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事故责任难理清
《机器人也是人》一书的作者、律师约翰·弗兰克·韦弗称,如果我们希望让机器人为我们做更多的事情,例如当我们的全职司机或给我们运送货物,那么我们可能就需要赋予他们法律主体资格。但如果按照韦弗的设想,没有情感意识的机器人该如何承担责任呢?
假设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出了车祸,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是车主、谷歌,还是驱动汽车的算法、感应器以及所有控制系统来负责交通事故?很遗憾,现有的法律系统未能跟上现代社会、企业或机器人发展的步伐,根本给不出明确的答案。
2、黑客入侵防不胜防
马斯克认为,“机器视觉”,也就是汽车识别物体并做出正确做法的能力,是无人驾驶汽车最关键的技术。但就像其他智能设备一样,机器视觉需要靠一系列程序、算法来推动,如果这套程序被黑客篡改、入侵、盗取,黑客就可能劫持车辆,进行远程操纵,将其用于犯罪目的,甚至将其作为武器使用。美国联邦调查局直接将被黑客控制的无人驾驶汽车归入“致命武器”。
3、开发出来却不能正式上路行驶
今年5月,加州机动车管理局正式批准:从今年9月16开始,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在公路上进行测试。虽然很多公司的无人驾驶汽车都已经开启测试,包括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安全运行70万英里,但显然其需要面临的测试还有很多,例如无人驾驶汽车还没有在路面积雪的情况下驾驶,其也无法在暴雨天保证自动驾驶的安全。
出台一套通用的无人驾驶汽车检测标准和上路方案难度极大。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无论是制定稳定性测试、安全测试甚至电路系统测试标准,都带有极大的挑战。
提出这些担忧的人们并没有错,无人驾驶汽车需要更快速的处理信息,可以像个司机老手那样解决突发状况,它需要更安全的路况,更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就像调研机构皮尤得出的结论一样:看好技术能长远改变我们生活的人,同时也很担心特定技术对现实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