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我们听说过很多有关收入不均以及中产阶级即将消失的论调。
单从数字上看,这些理论都没有问题。你可以随意选取任何图表,但我还是喜欢BusinessInsider多次使用过的这一张:工资在GDP中的百分比。自从最近一次经济衰退以来,这项指标已经一路下滑,几乎要跌至历史最低点。
但数字并不能反应全貌。
与通货膨胀率或最富裕阶层的收入相比,中产阶级的工资的确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得益于科技进步,这些工资却可以买到之前不可想象的东西。
本周,我看到一条惊人的Twitter消息:“如果我想在1991年购买相当于iPhone 5s的计算性能,需要花费356万美元。”
这项数据最早是Tech Policy Daily的布雷特·斯万森(BretSwanson)今年2月统计的。他使用的计算方法并不复杂,以1991年的内存、计算能力和带宽价格得出了上述结论。
虽然并不精确,但可以肯定地说,当今的多数人口袋里都装着一台在1991年价值无比的电脑。
再来看看科技在过去几十年给美国带来的其他重大变革吧。其中很多变革并没有给穷人带来多大帮助,但这些变革至少改善了中产阶级的生活质量。
——信息稀少而珍贵。以前,要了解新鲜事物或研究重要问题,就必须去图书馆、拜访分析师或者购买专业研究报告,或者从电话本上找到愿意接你电话的专家一问究竟。所有的新闻都源自几大电视网,以及一些规模较大的地方报纸(前提是你得订阅这些报纸)。事实上其中的很多消息都来自一两家大型新闻通讯社。但现在,你可以搜索谷歌或数以百万的网站,对你感兴趣的细分领域展开深入研究。
——对比价格需要费劲搜集很多数据。想知道哪家商场的电视、汽车或冰箱最便宜?要么打电话,要么亲自跑去看价格,工作量极大。现在,你只要访问亚马逊便可一目了然。
——娱乐选择有限。以前,你可以在影院看电影,也可以等到电视上播出时再一饱眼福,或者开车去VHS租碟。新的唱片每周二才能送到地方音像店。如果你足够幸运,还有可能在当地的大学广播电台听过这些歌曲。现在,有了Netflix、YouTube、Hulu、Spotify,无论你对音乐和视频的欲望有多么贪婪,都可以得到满足。
——基础沟通耗费时间。1991年,如果你想与身在千里之外的老朋友取得联系,必须要打电话给他。如果他不在家,就只能语音留言。等到你们二人都方便时,才能通过电话展开实时沟通。要向工作场所发送信息,就得手写或打印一封信,然后投递到邮箱里。或者亲自跑到各个隔间去告诉所有同事。没有电邮,没有Facebook,也没有短信。
我之所以重点讨论IT技术,因为这是我最了解的领域,但其他领域也有很多类似的产品可资对比。
例如汽车,1970和1980年代的汽车很糟糕,质量差、加速慢、油耗高。现在很普通的二手车,都比1973年最好的豪华车强得多。
日常杂货也是如此。我1970年代在西雅图长大时,新鲜水果和蔬菜在冬季都很匮乏。食物和咖啡也都很稀少,所有的啤酒尝起来都是一个味道。现在,商品流通速度加快,冷藏技术也在改善,新鲜食物的供给远多于以往。
不过,这都不能掩盖一个基本事实:巨富阶层正在以远快于他人的速度聚拢财富。而且这些进步都几乎都无法令令穷人受益,尽管通过低成本和免费的互联网获取信息,有助于走出贫穷的圈子。
某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变得更加昂贵,涨价速度甚至超过通货膨胀率,包括高等教育、儿童托管、医疗和住房。
但直接用工资进行对比的确无法反映全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很多好处是无法通过图表体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