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军用机器人,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刀枪不入的机械战士,也会浮现出《机械公敌》《终结者》等科幻电影中机器人与人类对决的场景。机器人的出现,除了给人以震撼与惊喜之外,多少还有一丝冰冷的恐怖感。
机器人将代替人类执行哪些作战任务?机器人会给未来战争造成怎样的影响?有一天机器人是否会成为人类的敌人?围绕这些问题,我们邀请国防大学专家为您作一一解读。
各国为何热衷于发展军用机器人
军用机器人,通常被称为无人系统,用于执行侦察、排雷、作战、海上搜救等危险系数较高的军事行动。月球车、无人机、无人驾驶战车等装备,均属于军用机器人范畴。世界各国在研发智能机器人方面投入了巨额经费,而未来要打造机器人部队,耗资更是惊人。那么,为何世界各国还竞相发展军用机器人呢?
军用机器人能够胜任人类难以完成的危险任务。作为无人系统平台,军用机器人能够克服人类生理极限,在陆地、空中、太空、海上和海底执行几乎所有的军事任务,既能执行拆弹、爆破等高危任务,也能在极热、极寒、核生化污染等恶劣环境下代替人类执行任务,军用机器人的使用将大幅减少战场有生力量伤亡。在现代战争中,有生力量伤亡已成为衡量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机器人代替士兵进入战场,将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军用机器人的使用能够有效减轻国家维持军队的压力。军用机器人没有人的心理需求,它们不需要做思想工作,也不必操心它们的被装和伙食,就连战场阵亡补偿也省了。虽然在研发和生产阶段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但一旦研发成功并组建完毕,其后每年的开支只相当于维持现有军队所需资金的10%。因此,用“机器战士”替代人类作战是一种理想选择。
各国军用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利用机器人作战以减少人员伤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上世纪30年代,苏联红军就曾试验“遥控坦克”。二战期间,德军先后制造了数千辆遥控战斗车辆用于扫雷和爆破,这种遥控车辆实际上就是机器人装备。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于对制胜和“零伤亡”的双重追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军事强国一直在积极研发各种新型智能机器人,以代替或辅助人类执行作战、侦察等任务,相继出现了地面、空中、水下和空间军用机器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军用机器人已成为多学科、多领域、各种技术有机融合的现代智能武器系统。
2002年,美国国防部同意由戈登·约翰逊牵头展开“无人战争效应:让人类避开战争怪圈”项目的研究,从而使军用机器人的研发与实战运用步入了快车道。到2007年,美军已经有超过5000个机器人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部署。2013年3月,美国发布新版《机器人技术路线图:从互联网到机器人》,阐述了包括军用机器人在内的机器人发展路线图,决定将巨额军备研究费投向军用机器人研制,使美军无人作战装备的比例增加至武器总数的30%,未来三分之一的地面作战行动将由军用机器人承担。
除美国外,俄、英、法、德、日、韩等国也正加紧研制新一代智能机器人。2013年,俄罗斯国防部成立了机器人技术科研实验中心,专门负责领导俄军用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并在兵工厂建立了一座军用机器人研发实验室,为俄军研制多种新型军用机器人。英国在研制出“鹰爪”“剑客”“神奇眼球”等机器人之后,前不久又利用装甲车改装成功“闪电”机器人。素有“机器人王国”之称的日本,其机器人发展令人瞩目,日立、索尼等知名公司都在从事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虽然不能直接研制军用机器人,但只要稍加改造,民用机器人便可以快速转化为军用机器人。
未来军用机器人的发展路向何方
据统计,目前全球已超过60个国家的军队装备了军用机器人,种类超过150种。预计到2040年,美军可能会有一半的成员是机器人。未来军用机器人的发展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军用机器人将独立成军。传统意义上的1个军用机器人,通常需要一支分队来操控和保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将会出现多个军用机器人组成编队,集体实施行动,并由1名士兵进行操控。据美国军方消息称,美军用机器人将在10年内超过士兵的数量,平均每10个机器人将对应1名士兵。
军用机器人将向微型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随着现代纳米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军事强国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微型机器人研制工作,用于隐蔽或在狭小空间内执行任务。同时,未来军用机器人还将形成规模化成建制作战单元,如美国陆军正考虑将陆军旅规模从4000人缩减至3000人,以机器人取代被裁减的士兵。
军用机器人的运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展。军用机器人除了可以执行常规的军事任务,还可携带导弹、机枪、火箭筒等进攻武器参加战斗。未来战场上,当人类遇到机器人,这场人脑与机器人智慧的对战中,谁会赢得这场战斗的胜利,这将是一个未知数。当然,机器人毕竟是人造出来的,它的各种功能都是人类赋予的,人类既然能制造它,也有能力控制它。有理由相信,在人类合理运用机器人的前提下,机器人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成为人类的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