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到的机器人是什么模样?
是可以自由变作汽车、飞机的变形金刚?是冲杀于枪林弹雨的“硬汉”终结者?是坚守岗位服务地球的瓦利?是拥有艺术家般设计才华的剪刀手爱德华?又或者,你心中的机器人,还是工厂车间中笨重机械手臂的模样?
一千个人心中,也许会有一千个机器人的样子。
如今,一个可以触摸到的机器人的时代已经到来。接下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走入我们的工作、生活,成为人类的帮手,完成复杂的任务,甚至是人类器官或能力的延伸。
你做好准备了么?
12月7日结束的2014中国(杭州)机器人与智慧产业西湖论坛暨浙江省机器人产业技术联盟成立大会上,国内外机器人专家给我们描绘了机器人时代的模样。
智慧制造的能手
“不要孤立地看待机器人,它是和科技新浪潮融合在一起的。”著名机器人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王田苗认为,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方兴未艾,机器人技术与新兴信息技术必将实现“无缝衔接”。以此为基础,机器人在今后最大的用武之地之一将会是“智慧制造”。
何为“智慧制造”?我们可以畅想一下。如果一个女孩需要一瓶香水,那么她不必前往商店,也不必在网店“淘货”,她可以通过网络下单,注明自己的个性化要求,发送到“智慧工厂”;然后,那里的装配机器人会将香水瓶贴上射频标签,标签信息会自动与生产机器人进行连接,告知客户所需要的产品种类、香型、瓶盖颜色和商标,机器人会按照要求进行调配生产,在装配线上,相邻的两瓶香水极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产品。最后,成品会转送给物流机器人,按照地址送到客户手上。
作为未来科技及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这样的“智慧制造”将会颠覆工业和商业,而形形色色的机器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日前,电商巨头亚马逊启用了1.5万台机器人,应对圣诞购物季。这些机器人管理员被部署在亚马逊的各大仓库,人类员工只需在某个地方等待,矮矮胖胖的桔黄色轮式机器人便会将装满货品的货架推送过来,以便他们扫描所需商品。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一名员工每小时可扫描300件商品,工作效率是之前的整整三倍。与此同时,富士康等全球制造业巨头在大力推进“机器人替换工人”的计划。虽然如前面所描述的“智慧制造”的整体规模化尚需时日,但机器人在工业供料、制造、仓储、物流等领域的局部应用早已屡见不鲜。
“关键是实现各个过程的联网,让各环节的机器人实现‘对话合作’。”在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丁汉看来,今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方向,将会是以人为中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当全球信息技术的浪潮愈发汹涌澎湃,我们告别网上“淘货”,通过“智慧制造”自由“造货”的时间也许已不会太久。
居家生活的帮手
如果有人说你“笨得像一台机器”,很可能会令你大为光火。如今,在不少人印象中的真实机器人,还都是“傻大笨粗”的模样。
你是否能想到这样的场景:大风的下午,你的房间监测机器人告诉清洁机器人说该擦玻璃了,上面已经蒙了一层灰;烹饪机器人对冰箱机器人说请给我肉骨头,我要给主人炖汤了;冰箱机器人回答说没了,然后对餐桌边“打盹”的购物机器人说:“兄弟,该去买骨头了!”
这不是科幻片,这些聪明的机器人进入寻常百姓家,帮助人们打理家务,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具有扫地、擦窗等功能的家用机器人虽然已经问世,但也仅是少数家庭使用的稀罕物,且技术还并不完全成熟。但正如德国汉堡大学计算机学院TAMS研究所所长张建伟所展望的,要不了多久,具有助老助残、智能家居、娱乐教育功能的机器人就会大规模地进入家庭,成为照顾人们饮食起居的“机器保姆”。
如今,对于家庭服务机器人这个尚待开垦的领域,众多国内外科研单位及企业都有了实质性的行动。甚至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针对这一块潜在的市场展开了一系列“不务正业”的收购。例如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企业谷歌,已经“无法停下他们购买机器人公司的脚步”。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这家搜索巨头所收购的公司里有四分之三都是造机器人的。谷歌甚至买下了一家“建造机器人头脑”的公司,这家公司的自我描述为“制造顶尖的人工智能”,使用“机器学习以及神经系统构建功能强大的算法和计算技术”。
“今后的服务机器人将具有足够的处理能力,必要情况下还可以借助云计算,足以应对家庭服务的各种需要。”科技部高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员刘进长对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未来十分看好,他甚至预计,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未来围绕养老服务的机器人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常
同时,在机器人的个人使用方面,“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也正在高速推进。不久的将来,对一些丧失运动能力的残障人士、中风患者,可以穿戴这种机器人,替代肢体的运动,成为身体的另外一套骨骼,好莱坞电影中的“钢铁侠”最终将成为照进生活的现实。
也许,是时候闭上眼睛,重温一下《机器人总动员》中的机器人所说的那句经典对白:有您快乐所需的一切,您的需求对我们至关重要。
多种职业的高手
走进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机器人,带给人们的也不光是利好,还有坏消息—有可能会导致失业。
机器人和智能设备技术越来越成熟,机器人已走进众多行业,逐渐取代人工劳动。甚至某些领域机器人完成工作的速度和质量已超越真人。根据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有700多种职业,面临被机器人取代的境况。
近两年,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通过软件和算法,遴选出贷款风险最小的借款人,这些金融机构已不再雇佣信贷员,未来机器人完全可以胜任这一岗位。零售和快餐行业,也是“机器换人”的另外一个高风险行业,国内外许多餐馆已经部署了自动化系统,可以让顾客通过智能终端点餐。宁波一家餐厅,最近添置了一批“机器人跑堂”:当顾客点了菜,送餐的不是服务员,而是一台笑呵呵的送餐机器人。据餐厅老板介绍,这些机器人会说40句基本用语。此外,图书管理员、导游、秘书等服务性工作,都将面临机器人的巨大竞争。
“在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娱乐、医疗、保舰旅游等领域都会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的身影,‘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世强表示,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力成本提高给“机器人劳动力”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
在牛津大学的报告中,律师、歌手、记者等位列可能被机器人取代的前十位职业,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而不久前,一些财经媒体、体育媒体已经开始了“机器写作”的尝试。但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如记者这样的职业,一些数据性、描述性的报道工作完全可以由机器人完成,但调查报道等个性化的创作,仍需要人类大脑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机器不能取代的。同样的道理,就不难理解舞蹈编排、画家等艺术类职业,为何排在最不容易被机器人取代的职业之列。
“也许人的就业方向将愈发集中于那些必须依赖大脑的职业。”在朱世强看来,人们是该考虑未来如何不被机器人“抢饭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