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公交”口号喊了多年,但人们理想中的智能公交场景却始终未能真正到来:手机轻轻一触刷卡乘车,免费WiFi环境畅玩游戏、观看高清影视、与朋友或陌生人互动交流、公交到站即时提醒……纵有公交集团、电信运营商、应用服务商及相关产业方发力,如何攻克移动公交这块难啃的骨头还是成为全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苹果iPhone 6添加NFC功能及Apple Pay谋求入华,似乎再次点燃了国内移动公交市场的热情。然而,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用户的不买账、产业链整合难度大以及众多参与方背后利益的博弈,让“刷NFC手机乘公交”这一喊了多年的口号实现真正的爆发恐怕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市场吸引力不足
NFC,近距离无线通讯,实际是个被炒了多年的名词,可以简单理解为,支持NFC的手机可取代用户日常的公交卡、门禁卡、银行卡等各种实体卡片,通过刷手机实现乘公交、刷门禁、购物支付等。
上周末,北京商报记者亲自体验了NFC刷卡乘坐北京地铁2号线,先在移动营业厅更换了一张专门的NFC一卡通,卡费为10元。这张NFC一卡通相当于在一般SIM卡中绑定了一个公交卡账户,这对不少经常丢失公交卡的用户来说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损失。
此次体验的路段选择了东直门-西直门,进出站使用三星Note 3手机,背面轻轻一碰出入口感应器即可通过,这跟普通公交卡并无差别,甚至可以说刷手机支付交通费的过程更方便。
然而,北京商报记者在体验过程中却发现,此时虽是周末地铁高峰时段,人流量庞大,但期间使用手机刷卡进站的用户却寥寥无几。记者在东直门进站口处停留的一个小时里,刷手机进站的还不到10人。
“刷手机乘公交得办一张新卡,怕麻烦,觉得没必要。”一位白领上班族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随机采访时如是回应,她还表示担忧:“手机里多了一个公交账户,话费会不会增加?”
另一位乘客李先生则顾虑安全风险的增加,他直言:“如果丢了公交卡,损失的只是几十块钱,不到100元,而刷手机乘公交,手机使用更加频繁,一旦丢失,损失的可能就是几千块了。”
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用户对刷手机乘公交存在很多认知上的误区(如会造成手机号既有话费的增加)和安全问题的顾虑。总结来说,目前的刷手机乘公交并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用户没有切身体验到其便捷性,因此未能形成刚性需求。
需要提醒广大用户的是,刷手机乘公交所使用的手机必须支持NFC功能。许多手机厂商此前并未对NFC予以重视,直到今年才在主流4G旗舰机中添加了NFC,数据显示,今年2000元以上的安卓机型中已有57%配备了NFC功能。而作为“街机”的苹果iPhone 5S及其前几代机型均不支持NFC,新上市的iPhone 6 Plus虽终于添加了NFC,但在国内遭遇法律政策上的壁垒,广大“果粉”们要使用iPhone乘公交仍需等待一段时间。
产业链整合艰难
一直以来,拦阻在NFC支付普及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是产业链整合的艰难,使NFC支付应用场景体系不完善,这也是导致NFC对用户吸引力有限的最根本性问题。
据了解,NFC涉及到诸多领域,产业链上游包括NFC芯片厂商(高通、联发科等)、PVC厂商,中游包括SIM卡厂商(恒宝股份、天喻信息、东信和平等),下游则是电信运营商(移动、联通和电信)、终端厂商(三星、苹果、华为、联想等)、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银行卡受理终端(生产POS机的有新国都、百富、新大陆等),也就是NFC应用需要从全产业链——硬件支撑、软件服务、场景应用等打通,而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做到通吃。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道,从技术层面上来说,NFC对智能手机、芯片都有一定的门槛,这从市面上很多中小手机厂商的产品中不配备NFC功能即可见一斑。
国内某主流厂商相关负责人也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该公司认为到2016年前国内NFC发展的空间并不大,因此“长期以来并没有往NFC功能上花费力气,除了运营商定制要求配备NFC功能的和今年的旗舰级新品,其他产品并未添加NFC支持。待到产业真正爆发时,再加入NFC战局也不算晚”。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手机厂商的一种普遍心态,也就不难理解很多机型不支持NFC的原因了。
除此之外,NFC支付要想普及,需要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充,除了乘公交,还有诸如去超市或商场购物、订电影票、吃午餐买单等场景的应用,这就需要受理支付POS机终端也要支持NFC功能。而在全国范围内改造POS机终端的成本投入也是不可小视的。就在今年4月时,中国银联宣布国内已铺设和改造了300万台终端,QuickPass闪付可支持NFC手机和金融IC卡支付。不过,300万相比全国千万甚至亿级的POS机来说,并不是个很大的数字。
不难理解,NFC支付产业链涉及的力量主体众多,要让各方达成无缝协作,平衡各个利益方,让用户把手机变成各种数字化的卡来用,还要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业界预计这一过程至少还要花费1-2年的时间。
各方力量利益博弈
在产业链整合的过程中,各力量主体的利益博弈也成为NFC普及推进的主要掣肘。观察人士指出,作为一种支付手段,NFC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就是中国银联和运营商。
早在两年前,中国银联与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就曾因为NFC支付标准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最终以银联的13.56MHz技术成为行业标准落幕,中国银联也与中国移动牵手合作。
中国银联是银行卡及线下支付场景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具有较强大的品牌知名度,再加上其政府背景,容易获得用户的信任,因此中国银联在NFC产业链的主导地位可见一斑。而拥有十几亿用户群、集结众多手机厂商的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同样居于不可或缺的地位,运营商希望借助NFC支付拓展业务范围,尤其是在“管道化”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下寻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两个主导力量在NFC发展过程中能否保证和谐共处,恐怕也很难直接打一个肯定的句点。
另有消息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运营商与公交集团实际也处在利益博弈当中。以NFC一卡通为例,NFC手机卡取代了原来的实体卡片,公交卡账户也转移至手机上,“资金池”实际由公交集团转移至运营商与SIM卡的公交账户中,此前公交集团部分人士认为,NFC卡冲击到业务量,由此主动性较差。
北京商报记者致电市政公交一卡通工作人员时了解到,NFC公交账户是归移动运营商管理,充值只能到地铁站内的充值窗口办理,其他问题建议向移动运营商咨询。由此来看,随着NFC卡的推动,产业链涉及各方的商业模式也面临着挑战与革新。
对此,通信专家项立刚感叹道,整合产业链各方绝对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一旦一方或几方不配合,用户对NFC的体验就难以保证,由此又对NFC普及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