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疯狂的数据,能否成就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辉煌?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4-11-12 11:03:34   浏览:10835次  

导读:据国外媒体报道,随着苹果于明年春季正式发售Apple Watch的日子临近,全世界的人们届时都会很想知道这款备受关注且久违的智能手表究竟能带来些什么佩戴的感受有何不同?对人们的生活又如何产生影响?然而,当所有的关注焦点都聚集在消费层面上时,我们很可能遗...

据国外媒体报道,随着苹果于明年春季正式发售Apple Watch的日子临近,全世界的人们届时都会很想知道这款备受关注且久违的智能手表究竟能带来些什么——佩戴的感受有何不同?对人们的生活又如何产生影响?然而,当所有的关注焦点都聚集在消费层面上时,我们很可能遗漏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Apple Watch及其竞争产品所搜集的那些数据,它们又具备何种价值?

随身佩戴设备如今在以全新的方式为人们提供实时的健康监控,如利用传感器检测人体温度、心跳频率以及呼吸频率等——此类智能穿戴式设备生产商相信,通过收集这些生物信息,他们终会找到某种可以帮助实现盈利的方式。

不过这里也有一个小小的麻烦:根据PricewaterhouseCoopers问卷调查提供的一项数据显示,有三分之一的穿戴设备用户通常会在一年后放弃继续使用产品。而如果当消费者停止继续佩戴这些设备,其生产商所收集的数据也就不再具备任何实际意义。

此外还有人会提到隐私问题。不过美国《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HIPAA)并不适用于通过穿戴式设备收集到的用户数据,该法案仅对病患者的医疗记录和健康数据提供保护。疯狂的数据,能否成就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辉煌?

于是,搜集和贩售收集来的用户数据突然成为朝气蓬勃的产业,甚至催生出以来黑客手段的地下产业链。

要清除以上这些障碍,苹果的穿戴设备战略就必须要远远走在Apple Watch这单个产品前面。HealthKit正式苹果面对这一问题给出的答案。该数据平台随着iOS 8操作系统的正式发布而隆重推出。

HealthKit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中枢神经,能让不同设备和应用生产商将各自收集的数据在此平台上共享,以便于启发出新的市场和用途。譬如,通过智能手表收集的心率数据,就能与通过智能衬衫收集的呼吸频率数据相结合,在病人心脏病发作或中风时及时地向医务人员发出警报。

这种数据的组合利用几乎是无限制的,因为HealthKit拥有一个类似App Store的管理系统以确保没有用户数据被高价买卖,该平台终有一天将能为外科医生、急救人员、医疗机构以及个人健身教练等,提供某用户综合的健身和健康报告。

苹果已经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公司与Mayo Clinic及美国领先电子健康数据服务机构Epic Systems等展开合作,以确保用户的数据总能及时送达医生手中。

苹果并不是唯一一家致力结合健身数据与医疗服务的公司。谷歌本月早些时候也发布了Google Fit,同样是一个聚集Android数据的综合平台。而已经发布了多款Galaxy穿戴设备的三星,在于早些时候推出了基于云的SAMI平台,以帮助开发者对传感器数据进行深度分析。

但无论是哪个平台,其目的都是相同的,即:将收集到的用户数据置于有能力的人或企业手中,以创造出更有价值的应用。而那些数据采集机构推出的新服务,如根据要求提供的医疗咨询服务、健身指导服务以及减肥训练服务等,将会帮助带动整个穿戴式设备市场的发展。据市场调查机构IDC表示,到2018年,穿戴式设备的出货量将会达到1.30亿台,市场规模则将达到60亿美元。

“服务才是基石。”法国穿戴式设备生产商Withings保健事业部负责人亚历克西斯·诺曼德(Alexis Normand)表示,“健康福利提供商主动接触我们,并希望将我们的设备集成至他们的服务中,以增强激励效果和提供更好回报。”

Withings是一家生产运动追踪设备的公司,其产品还包括智能体重计和睡眠追踪床垫等。该公司是少数几家与大企业和企业员工健康计划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穿戴设备生产商。目前麻省理工大学、United Healthcare、Palo Alto Medical Foundation以及其他多家公司的员工,均在使用Withings的产品和软件,以实时追踪自身健康情况。

ShapeUp和The Vitality Group等企业员工健康计划也利用了产生自Withings设备的数据。如今,随着市场普遍认为穿戴设备时代即将来临,外科医生以及其他专业人士也开始考虑利用收集的健康数据帮助自己盈利。

“我认为这是一个朝着全民医保目标靠近的巨大飞跃。”健身指导应用Lark首席执行官朱莉娅·胡(Julia Hu)表示。Lark最初是一家穿戴式设备开发商,但随后该公司意识到自身软件所提供的服务,不仅对自己的用户,也对其他产品的用户具有很大价值。于是Lark放弃了硬件的开发,转而将自身服务与苹果HealthKit进行结合,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健身建议。

“你每周或者每年去见一次医生、健身教练或者临床医师。”胡表示,“但通常只花片刻时间与他们打交道,但他们给你的建议却需要你24小时注意的。健康数据平台是改变这种现象的关键。它能为你提供无处不在、可预防的保健建议,并且你每天都能看到。”

即使像耐克这样的大企业如今也不再将重心放在穿戴式硬件产品上。今年早些时候,耐克宣布停止继续开发FuelBand智能腕带产品。而与此同时,Nike+健身指导数据平台则获得更多资源,以加速发展。随着苹果推出Apple Watch和HealthKit,耐克相信未来能卖出更多的运动鞋与服饰产品,并收集更多的数据以进一步完善其Nike+服务。

“从技术上看,我们(苹果和耐克)能共同完成一些我们单独无法完成的事情。”耐克CEO马克·帕克(Mark Parker)上个月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这是我们计划的一部分,我们要拓展整个数字前沿,将Nike+的用户基数由当前的2500万,发展至数亿之多。”

抛开以上种种承诺,专业医疗人员指出,当前整个产业仍处在试图找到一个可以很好利用这些数据的探索阶段。

“有种普遍认知——即数据量越大越好。但这一结论并不十分肯定。”外科医生兼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布莱恩·林(Bryant Lin)表示。林为穿戴式设备生产商iHealth提供咨询服务,该公司主要产品为糖尿病患者监控设备。“我们希望看到证据,这样我们就不至于最后说:‘我们有了全部的数据,但结果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即使是这样,穿戴式设备收集的数据仍然为慢性症状病人,如高血压患者,提供了较为深刻的判断依据。病人经常会向林医生展示收集或其他设备收集的数据。

“我可以看到趋势线,看到病人是否处于控制情况之下,以及是否需要改变医疗方案。”林表示。

林认为,下一步将是让这些收集的数据标准化呈现出来,并作为电子医疗记录的一部分——这也是苹果目前与Epic Systems公司积极合作的项目之一。这种改变能为医生治疗病人提供帮助,也能为医药研究人员辨识较大型趋势提供帮助,林指出。

事实上,那些对穿戴设备何时、何地以及为什么要收集个人数据并保存提出质疑的人们,有理由为此感到困惑。我们可以看到,用于医学研究的数据是不具备个人身份信息的,而共享于医疗保险公司的用户身份信息,则可以通过像HealthKit的个人隐私管理系统来控制分享途径。但需要指出的是,只要法律层面未及时跟进新技术的发展,穿戴式设备有可能泄露用户生物信息敏感数据的隐患则总是存在的。

“我认为我们将会看到像更加透明化演进的一个过程,尤其是当消费者对数据价值越来越注意以后。”市场调查机构Wearables.com创始人兼CEO路易斯·林康(Luis Rincon)表示。而在此之前,对那些十分警惕个人健康数据会被智能设备泄露的人,唯一建议便是:不要穿戴它们。

那么,随着市场开始向健康服务领域倾斜,领先穿戴式设备生产商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改变?譬如Fitbit和Jawbone。

Fitbit未对此发表任何看法。该公司给出的唯一线索——是其拒绝将苹果HealthKit集成至旗下产品中。

Fitbit有可能推出自己的数据平台,亦或者不依赖平台,完全依靠独立产品和软件维持运营。目前公司已经推出了Fitbit Premium服务,该服务类似一个虚拟的个人健身教练,每年的订阅费用为50美元。

Fitbit Premium服务只基于自家Fitbit收集的数据,但该公司很快还将推出配有新传感器的Surge智能手表等产品。因此未来Fitbit将作出何种转变,公司尚未给出一个官方的答复。

Jawbone相比之下是苹果HealthKit的官方合作伙伴。该公司如今定位更像是一家服务商,而不是硬件生产商。今年9月,Jawbone将软件平台向所有智能手机和穿戴设备开放,该软件平台与苹果Health应用是相连接的,而Android Wear系统设备和Pebble智能手表设备也能利用Jawbone的平台。

“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要赢下一个硬件产品设计,或者让硬件销量比对手更高。”Jawbone产品管理副总裁特拉维斯·伯加德(Travis Bogard)在9月份曾表示,“通过开放我们的系统,我们可以继续拥抱其他厂商的创新,并能建立起更强大的社区。”

Jawbone选择的时机可谓恰到好处。

“最不幸的就是成为一家不提供服务或者数据仓库的纯硬件设备开发商。”Mayfield基金风险投资人、穿戴设备生产商Basis Science联合创始人蒂姆·张(Tim Chang)表示。Basis Science公司在今年早些时候获得了英特尔1亿美元的投资。

“没有一个服务,你不如离开这场竞争游戏好了。”蒂姆·张表示。


赞助本站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