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2009开始担心社会生产力会出现不足,因此想凭借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来提高生产率。而中国的厂商也因为人工费用过高而苦恼。两者一拍即合,201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进口国。
与此同时,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在鼓励本土制造商与外国企业竞争市场份额。在“十二五”经济计划中,政府将机器人生产列入重点关注领域,希望能够打造出4、5家本土“冠军”企业,计划年生产量13000台。
然而,某公司首席执行官却提醒政府,这一政策存在风险。他在一次机器人产业大会上表示:“虽然政府干预可以帮助产业快速发展,但也容易产生泡沫”。如今市场上出现了过多的小生产商。现在人人都想成为机器人生产商,因为听起来很有吸引力。
据报道,中国现在已经有420家机器人公司,30家正在建造或已经投入使用的产业园区。
中国的产业政策很容易走上歧途,此前不久的可再生能源就是这种情况,政府对这一尖端科技的支持反而导致全国范围内的重复投资,最终造成了许多坏账,利润也被削减。
虽然专家们认为机器人产业还没有走到那个阶段,但已经出现了一些警告的声音。中国市场完全是碎片化结构,基础的省级市场就有31个,不论中央想要建机器人企业还是其他企业,所有人都会争当地区的‘冠军’企业。
据统计,2013年中国大概销售了37000台机器人,其中大概四分之三购自海外。为了达到中央政府2015年本土购买量占总数三分之一的目标,本土机器人生产量增长了两倍,大约有10000台左右。
到9月份为止,有54家中国企业投资了机器人产业,其中80%是首次投资这一产业。机器人产业股票价格比2012年7月的价格增长了近两倍。
中国的出口大省浙江和广东,也是中国主要的制造中心,面临着真正的问题。浙江省工业投资委高层称“浙江省正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我们在资源、进口还有环境方面都受到限制,需要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我们希望可以生产替代重体力劳动的机器。”
面临缺少劳动力的问题,希望机器人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向自动化转变是为了长期的竞争力。
地方政府对机器人行业采取了大量的激励措施。广东东莞成立了2亿元的投资基金资助本土企业投资机器人产业。然而对机器人的大量需求并不代表对机器人生产企业的大量需求。
由于大部分生产商使用的是传统的操作体系和配件,在寻找供应商时,如果不仔细挑选机器人,未来不仅会面临程序语言的问题,还会面临维护问题。
苹果代工工厂富士康称,2011年时他们曾计划到2014年为止,配备一百万支机器手臂投入生产。最终,公司不得不撤销这个计划,因为机器人并没有有效代替人工劳动。机器人在许多领域还没有超过人工,过度的自动化本身就是存在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