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概念大行其道,不过是近几年的事儿,但“人工智能”这个词早在1956年就已经问世。2001年,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人工智能》,让人们对“人工智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电影《终结者》系列,也构建了一个机器人建立自我意识后,蓄意消灭人类的未来世界。电影中,无论是有情感的机器人男孩,还是冰冷的高智商机械杀手,都让人们在憧憬未来科技进步的同时,对“人工智能”产生了一丝恐惧。
人工智能(也称“机器智能”)是相对于人类智能而言的,指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来模拟、代替和扩展人类的某些智能,是计算机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它的产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机器进化的结果。它的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模式识别、知识工程、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生物算法等。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如雨后春笋般陆续问世,有的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特别是智能机器人,目前已经在众多领域被广泛应用,在改变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将对未来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不过,人类在享受智能机器人带来的服务及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未来某一天,过度聪明的机器人可能给人类带来难以预见的危害,尤其是安装了人工智能系统的机器人,将来是否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以至对就业造成影响,甚或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机器人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代了人类,最终站到了人类的对立面,由帮手变成了仇敌。
其实,这方面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智能机器人并非无所不能,它的智商只相当于4岁的儿童,机器人的“常识”比正常成年人就差得更远了。目前,科学家尚未搞清楚人类是如何学习和积累“常识”的,因此,将其应用到计算机软件上也就无从谈起。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斯隆近日表示,人工智能研究的难题之一,就是开发出一种能实时做出恰当判断的计算机软件。日本科学家广濑茂男认为,即使智能机器人将来具有常识,并能进行自我复制,也不可能带来大范围的失业,更不可能对人类造成威胁。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家周海中就指出:机器人在工作强度、运算速度和记忆功能方面可以超越人类,但在意识、推理等方面不可能超越人类。
眼下,不少国家和跨国公司都投入巨资抢占人工智能的战略高地,如美国国防部、能源部以及IBM、谷歌、苹果等大公司,而且系统规模都很大。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来临,人工智能技术必然加快发展,机器人会越来越“聪明”,并且会严格按照设定好的程序服务于人类,不会跨越“雷池”半步。